上高一那年,同级一共有三个重点班。第一个学期结束后,我们被通知要提前进行文理分科,其中两个理科班分别为奥赛班和高考班。分班的原则是大家自由选择,把自己要选择的班级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交给班主任,就算是行使了青春期的第一次选择权。
玩的好的一帮朋友,几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高考重点班。原因也很简单,理科奥赛班的同学必须从数理化中选择一门作为奥赛参赛项目。为了参加比赛获取名次,在课余时间老师会组织大家一块进行相关科目的奥赛辅导。对于贪玩又“机智”的我们来说,怎么可能牺牲自己课余去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奥赛多难啊,每年得奖的同学一科都不见得有一个,何必去花功夫学这和高考无关的东西。
分完班的第一天,我们的教室居然都快要坐不下了,最后一排的同学机会都已经顶到了教室最后的墙壁。一阵轰乱后,发现有几个同学悄悄的搬上了课桌和椅子换去了奥赛班。瞥见年级主任单独找他们谈话的我根本不以为意,选择了高考班的我肯定是轻松加愉快地穿过高考的独木桥。和我想的一样的,是同班的其他50几名同学。在那一刻,我们应该都觉得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好好做主了。
后来回忆起这次分班,我把他归结为年级主任的一次洞察人心的超高明安排。中考完成后,为了从本校的初中部以及其他学校甚至外地学校招上优质的生源,招生老师在中考成绩出来后疯狂的给出各种承诺。高中全年配备最好的教学力量,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考入重点大学只是基础,更有一些同学是学校通过金钱基础交换而来。中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600分以上的孩子就已经被贴上了全国各大名校的标签。所有家长都坚信,冠名鸡尾酒疗法的市级明星学校一定会为自己的儿女腾飞筑梦。
人生最怕但是。经过高一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渐渐意识到高中的知识可不像初中那般简单,慢慢的大家的成绩也明显出现了分化。当然,这一切年级组也看在眼里。2年之后的高考重点大学录取率才是硬性kpi,所谓的素质教育与个性培养在这个指标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将这批孩子按照成绩分出伯仲也势在必行,师资力量局限仅为其次,可能更为主要的还是一个近乎纯洁的学习氛围吧。但是当时向孩子和家长夸下的海口,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仿佛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用成绩来强制划分的计划沦为泡影。
于是,便有了奥赛班和高考班一说。聪明如我的你,会怎么选呢。贪玩又爱耍小聪明的孩子,总是喜欢偷懒并且叛逆。高考的结果令人唏嘘,高考班的我们近乎一半人选择了复读。
我和我的同学们就这样被深深的套路了一波,自以为聪明的选择,其实反映的也正是我们内心对学习的看法,在那张小纸条上笃定地写下的几个字,就这样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现在,我倒是希望有这种被安排的选择。北京欢迎你来看残奥会的我,好像正一步步被这个城市驱逐,我他妈还没接到分班通知呢。我倒是希望我走的那天是我认为自作聪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