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六,我帮忙给一个线下分享活动做拍摄记录。
来的嘉宾不少,有几位还是在专业领域上颇有成就的导师。
结束之后,免不了要订个餐厅,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也顺带捎上了我这个打酱油的摄影师。
说实话,这还是我第一次和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商业人士在同一个桌子上吃饭。
虽然有认识的学姐照应着,但刚开始还是处处不适应。
就像是自己被丢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被看不清的迷雾包围着,无助又慌张。
不知道自己应该坐哪,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分分钟会被人看穿的感觉。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轻微社恐的西境同学想逃走。
20平米的包间,我的“不适”很快被经验丰富的学姐发现了。
然后,学姐和桌上其他几位前辈聊起了自己第一次参加社会上的饭局经历。
有个毕业两年的姐姐很有感触地说:
“尽早接触社会还是有些好处的,比如说饭桌上知道自己坐哪、如何点菜这种常识,以后会比同龄人更受关注。”
02.
毕业后,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被迫去适应各种社交场合。
但在学校的时候,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性。
原因还是在于大学生的惯性思维:
我还是个学生,认真学习就行了,校园是我的广阔天地,同学就是我的全部社交圈。
不只是我,可能很多同学都抱着这样的心态。
每天上上课,睡睡觉,追追剧,泡泡图书馆,看点书,总以为这就是大学生活的全部。
和老师的接触能避免就避免,更别提积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 。
基本上,除了因为写作认识的一些同龄伙伴外,我也很少会主动接触那些比我年长,有阅历的人物。
有这样的机会时,也总是会以“作业多”“要考试”各种各样的理由避开。
总结成一句话:我是学生,知道这些也没必要。
这个思想伴随了我整整两年,以致于我在此次饭桌上也算是栽了小跟头。
03.
前些天上班的时候,奇哥问我了不了解餐桌礼仪。
我一头雾水:“要知道这个干什么,我才大二,是个学生呢。”
然后,奇哥再次发出了灵魂拷问:“那如果你以后碰到要请老师吃饭的情况,打算怎么办?”
仔细回想一下,在大学里我几乎没有和老师一起吃过饭。
唯一一次和老师的工作聚餐,也是学姐先订好了餐馆和菜品,我们直接过去的。
相比之下,班长小J这方面的能力不知道比我强多少倍。
不仅能妥善地处理好和专业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能轻车熟路地处理。
之前和他一起带队参加比赛的时候,都是他一个人和比赛的主办方打交道,做安排。
连其他组的指导老师都忍不住夸“是个好苗子,机灵得很”。
这不是拍溜须马,而是高情商的初现。
04.
所以说,不管你现在大几,都一定要明白:
大学生活被“学业是一切”的思想所限制,一头栽到校园里,固守这一片小天地。
长期下来,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成绩不错,也学到了知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懂。
二十来岁的年纪,是塑造一个人的黄金时段。
要具备的不只是知识,更要学着怎么和人沟通交流,特别是怎么和比你年长且有社会经验的人打交道。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思想,必将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
只有多走出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思想。
不然,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的是吃亏的地方。
现在多走的路,多踩的雷,都是为了让你在以后的职场和生活中成为一个处变不惊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