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九城,一到了秋冬,天气变得又干又冷,羊肉就变成了饮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羊肉性温,具有温补的功效,所以在秋冬食用能对身体有所补益,还能一定程度上起到御寒的功效。
在老北京的传统美食中,以羊肉为主要原材料的,头一份要数铜锅涮羊肉,这一味前文已有,不多赘述。除此之外,最有名气、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当属炙子烤肉。
要说这炙子烤肉,烤肉在后,咱们先得说说这炙子。最近这些年,新疆的羊肉串、内蒙古的烤羊肉火遍了大江南北,他们所用的烤肉炉子、烤肉架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老北京烤羊肉所用的炙子,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其实炙子并不神秘,就是铁板一块而已。只不过炙子上面会有一道道的凹槽,而且会有微微的弧度,中间低四周高。“炙”字最早是指切成条状、待烤的肉,后来逐渐演变为指烤肉的过程和烤好的肉。到了北京,炙子就慢慢变成了烤肉所用的这一块铁板的代称了。如此看来,这炙子烤肉其实很像铁板烧。但话虽如此,要把这近似于铁板烧的炙子烤肉做的好吃、地道,也没那么容易。
首先还得从选料说起。无论是那家烤肉馆,只要想把炙子烤肉做好,选料就不能马虎。一般都是用黑头团尾的西口绵羊,而且也必须是羯羊(从小变成了太监的公羊,好可怜……)。所选用的部位也有讲究,一般只取羊身上最嫩的地方,比如磨裆、上脑、黄瓜条等部位。如果是烤牛肉,也要经过类似的严格筛选才能使用。
除了选肉,腌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腌制之前,要先把羊肉切成片。好的师傅,擅于用一把一尺多长的大刀把肉切成又薄又长的“柳叶片”。而且一斤羊肉大致能片出一百五十片,如果数量少了就说明肉切得太厚,烤出来肯定会影响口感。肉切好了,就要用酱油、香油、姜汁、老醋、卤虾油等调料进行腌制,具体配比都是秘密,我也无从知晓。腌制的时间也要有经验的师傅严格把控,时间长了味道太厚、颜色太重,时间短了又有所欠缺。等到肉腌好之后,就可以开始下一步,也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烤制。
烤肉这个环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吃,一种是武吃。
所谓文吃,就是专业的烤肉师傅在后厨把肉烤好,再送到桌上,食客直接吃就好。而武吃,就需要时刻自己动手了,每桌上一个小号的炙子,自己烤自己吃。如果是文吃,后厨的师傅会用一个大号的炙子,用旺火烧到很高的温度,放上羊肉,加上葱丝,快速的翻动,临出锅前在撒上些香菜提味。有些师傅还会在烤肉的时候加上一点鸡蛋液,使烤出来的肉更加香滑不柴。
武吃的话,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腌好的肉已经拌上了葱丝,只要自己放到炙子上烤熟就好。不过武吃不是胡吃,一些基本知识还是要有的,你要是不懂行就乱来,小心老板直接把你轰出来。因为肉都是提前用各种汁水调料腌好的,所以烤的时候急不得,得一片一片来。你要是一口气把一盘子肉全倒在炙子上,汁水把炙子的温度瞬间拉低,肉被慢慢的煨熟,那就完全不是烤肉的风味了。
吃炙子烤肉,一般都要配芝麻烧饼,很多人都喜欢用烧饼夹着烤肉吃,所以基本上每个烤肉馆都会连带着售卖芝麻烧饼。虽然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但基本都会把芝麻酱卷到烧饼里面,最后要烤出层次来。每到冬天,叫上一份炙子烤肉,配上两个芝麻烧饼,坐在桌旁,边烤边吃,真是无比的惬意、无比的舒服。
在老北京,提起炙子烤肉,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四个字,叫做“南宛北季”,指的就是烤肉宛和烤肉季两家最有名的烤肉馆。二者之中,烤肉宛的字号更悠久,咱们就从他说起。
烤肉宛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清代流传到现在,就是靠着手中的老手艺。
说起烤肉宛,就不得不提一位大名鼎鼎的书画名家——齐白石。话说当年,有一位姓唐的记者,自己本身也精于书法,和白石老人算得上忘年之交。一日,唐记者到白石老人家做客,到了饭点,唐记者就说要请白石老人去吃烤肉。白石老人听罢是哈哈大笑,说道:“你看我这满口的牙齿,哪里还嚼的动烤肉啊!”唐记者接道:“正是因为您老牙口不好,我才请您去吃烤肉呢。”
白石老人一时兴起,再加上心中疑惑,于是抄起拐杖、披上外衣就跟着唐记者出了门,来到了一家连字号招牌都没有的小店。老板可是认得这位大名鼎鼎的老人家的,于是精心烤了两盘肉送到了桌上。白石老人尝了一片肉,味道固然是鲜美醇厚,更可贵的是柔嫩的跟豆腐似的,一点都不费牙。于是乎,两盘子烤肉被二人吃得一点不剩,白石老人更是觉得开心无比。这时候老板走过来说:“我们这个小店到现在还没个字号招牌呢!”
白石老人无比精明,立时就明白了店老板的意思,于是就来到附近唐记者的家中。唐记者备好了纸笔,白石老人挥毫泼墨写了一个“烤”字,送给了店老板。店老板虽然觉得这一个烤字不如烤肉宛这么叫着明了、顺嘴,但又不便再求白石老人写,更不敢再随便找个人写另外两个字缀在后面,于是乎就用这一个烤字做了招牌。
直到几年之后,白石老人已然八十六岁高龄,店老板又一次请老先生题字,白石老人才写下了现在那块老匾上的“清真烤肉宛”五个字。两年之后,白石老人还专门画了一个寿桃,送给了烤肉宛。
白石老人如此大家,都对烤肉宛青睐有加,足见其魅力。不单是白石老人,书画家张大千、京剧大师梅兰芳、学者郭沫若等,都对烤肉宛情有独钟。
说完烤肉宛,再说说大名鼎鼎的烤肉季的历史。
相传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一个名叫季德彩的回民,在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摆了一个卖烤羊肉的小摊,挂着烤肉季的幌子。就是因为手艺棒、味道好,买卖越干越大,索性在附近买了一栋小楼,开起了烤肉馆。
由季德彩到季宗斌,再到季增元、季阁臣,从清末一直流传至今,烤肉季也吸引了各阶层的大批食客。著名作家老舍、京剧名家马连良、开国元帅徐向前等都好这一口,著名书法家溥心畲还专门为其题写了“烤肉季”的招牌。虽然这块老匾已毁于文革,不过现在所挂的这块烤肉季的招牌来路也不小,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所书。
以上说了这么多,总算是把老北京的炙子烤肉介绍了一个大概。不过要想真正的了解它的美味,还必须得亲自到北京城去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