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这段话是唐太宗对玄奘的评价,我很欣赏,文辞有些华丽,但是确实也表达了玄奘的人格魅力。最近阅读了周涛先生的《留学僧》和玄奘翻译的《心经》,确实能体会到唐太宗的这句评价。
玄奘大师是我国佛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大唐西域记》,他的这本书,不仅对佛学的研究提供基础,也成为探寻印度史的主要文献,可谓难得,而对于玄奘的了解,人民大众通常来自于吴承恩的《西游记》,但是作为文学艺术,文中对整个玄奘西行进行了神话化。
而且在吴承恩的笔下,玄奘,优柔寡断,实力不济,若不是有三位神通徒弟护航,恐怕无法取得真经。但是,所有虚幻都是来源于生活,玄奘确实容貌端严,真的是美男子一枚,而且吴先生写的故事都能从《大唐西域记》和《慈恩传》中寻得痕迹。
玄奘的一生很神奇,从他的出生便可窥见。天子降生有祥云,玄奘出生也天有异象,并有佛家大成托梦,所以他的一生都注定是不平凡的,后来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确实如此。
作为一个深究佛法的人,玄奘是极其纯粹的,因学而学,对于自己不解的东西保持至深的兴趣,其探究精神令人钦佩,尤其他真的付诸行动,从长安长途跋涉至印度那烂陀寺,其中曲折,无人能解,也没有人能去实践他所做的事,人们大多困于其所学,固步自封。
玄奘的西行是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的,当时正是唐初年间,经历了隋唐交替,佛法不受重视,道教为国教,这是一个很尬尴的状态,但是玄奘不想在长安等着国家开始重视佛教再去印度求法,而是求学心切,于是他选择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方式,偷渡出国。
玄奘的这一路没有悟空八戒和沙僧,可比《西游记》描述得可怕多了,几次历经生死劫。但是他比是较幸运的,在从长安出发,一直到边关出国,玄奘遇到的要不就是恪尽职守的边关将领,要不就是崇尚佛法的教徒,一路虽然心惊胆战但是也还算顺畅,特别是到了高昌国,遇到了鞠文泰,得到了他西行的第一笔资助,让玄奘的道路变得顺利些许。
玄奘在经历沙漠,冰山,活湖之后,终于开始进入佛法起源之地,但是,到了印度,发现一切都跟自己所想又出入,外道繁多,佛寺消弥,玄奘在看到释迦摩尼成佛的那棵菩提树下,大哭道:“佛成道的时候,我在哪里呀!为什么我没有早生几百年与佛同岁,现在才到这里,我的罪孽何其深呀!”近乡情更怯。
但是目的地就在此,玄奘终于可以安心学法,沉迷其中。确实也是,玄奘进了那烂陀寺,学了十三年,完成了一个大德高僧的进修。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大乘佛法,也了解小乘佛法,也对外道有所了解,所以他的学习是全面的,不间断的,而且玄奘喜欢四处求学,态度诚恳,悟性极高。十三年,在学有所成之后,玄奘下了回国传扬佛法的决心。
毕竟在国外,该学的都学了,玄奘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些学习内容,能够让国内的僧人也有机会学习,这是一种无私的精神。但是玄奘没有忘记他偷渡者的身份,也没有埋怨过唐太宗的管制,他一直尊敬他的国家,并且赞扬唐太宗。这是一个大德之人所有的品质。
唐太宗也是贤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下,繁荣昌盛,在玄奘归国后,还给了他特赦,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代表其对佛学大成的尊敬。对于玄奘西行的非常手段,也只是两人的立场不同导致的。他们在会谈中能感受到,双方相见恨晚。
玄奘大师真的太纯粹了。他回国后,本可以享受更多礼遇,更多传扬佛法的途径。但是他都没有,他确实对名利无欲望,从归国后一直到他圆寂,他都是只在弘福寺翻译经书,希望佛法能够更好的流传下去。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第一,人性的伟大;第二,思想的伟大;第三,精神的伟大;第四,事业的伟大。所以玄奘是个伟大的人。
周涛先生的《留学僧》,给我们展现一个刻苦钻研,一个勇敢进取,一个质朴伟大的玄奘。读之有感。想到我自己的科研之路,遇到瓶颈之时,会有抱怨,要不就是寻求帮助,好多时候,就困于其中,最终放弃另择它路。看了玄奘的一生,突然觉得自己太不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