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叔在主题营分享里说过,『每天尝试去对1个人好』。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对一个人好太好容易了,不就是让对方觉得开心受益吗?
直到今天在和女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一个人好,其实未必是一件不需要经过大脑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原因是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聊起关于放松这个话题,对于我来说可能做瑜伽、看书、写作一种放松,但是对于身为瑜伽老师的她来说却是和好朋友说说话、一个人闲时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才是真正的放松。前提很简单,因为我们面对的工作环境不一样。
一、我懂得不等于我能做到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
碰巧我和闺密正在吐槽,说大陈做事情总是三心二意,晚上回家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结果呢电视没好好看,手机也没好好玩,还要被我吐槽。说完闺密就说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你自己的口头禅吗?怎么到大陈身上就变标准了?
我急着反驳,『他这是典型的三心二意呀,我也是为他好,下班回家想放松,要么好好看电视要么就好好看手机。』
结果,被闺密反将一军,『难道他三心二意的时候就不是一种放松了吗?』
我被闺密这么一说,若有所思,晚上还专门为我的『自以为是式』的为别人好而道歉。
是啊,我们都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真正就能做到的往往是,『先让情绪说话,而不是换位思考后的理智』。
二、我怎么做才是对你好?
不是所有主观臆断的『对你好』就一定是满足了对方的需要,从而让对方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愉悦。
先从家人讲起也许会比较有共鸣,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都会想孩子回到自己身边,一方面是希望能身体力行地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希望能用自己前半生奋斗的资源来为孩子的铺一条相对好走的路。
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的说法是,『孩子,回来吧,回家是对你好。』
尽管我们家庭条件也非常普通,但是父母也会希望能尽他们的力量来为孩子助跑。
我当时是拒绝的,理由有以下3点:
1、大学时候已经爱上现在的城市;
2、如果父母的前半生为我而活,那我希望他们的下半生为自己而活;
3、怕冷。
貌似这3个理由还挺不是理由的,但是作为我,这个被他们希望『对我好』的人,足够了。
可是父母不知道,他们眼里的我,这样的拒绝理由是『任性、不懂事、不孝顺』。
我不奢求被理解,毕竟以前当小孩的时候也未必理解父母。
利他,就是对对方好。前提是尽量去理解对方,ta真正想要、需要的是什么。
我理解的利他,是用一切我们自己有的或知道哪些人有的,去给到对方真正需要的,并且能让对方感觉到真正的快乐和收获,那才是真正的利他。
也许这个例子不太好,但是我想说明的就是-----
我有一车苹果,但别人想要的是一个西瓜,
我硬塞给ta西瓜,还告诉他,『我这是对你好,你把它吃完吧。』
这不是利他,这是强迫。
三、对别人好,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利他,因为有尊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利他,因为有奉献。
当然光有尊重和奉献不够,还要让对方觉得受益。
可一旦是让对方受益,有的人会想反向不是损害了个人的利益吗?
在学习中,尖子生教会普通学生不会的题目,是不是害怕自己被超过呢?
在工作中,上司培养天分不高但是努力的下属,是不是就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呢?
在社群里,运营者或牛人传输经验和方法给普通人,是不是就恐惧被超越呢?
答案当然不是,猫叔说,『利他就是利己』。
原因是:
1.利他感知个人价值。我们对别人来说有用,这就是最好的价值,不断利他,就是不断地增长价值;
2.利他推动个人的成长。一时利他容易,那一直呢?所以想要做到持续利他,前提是自己能有不断拿得出手的利他价值,而这种价值要么靠经验要么靠不断输入而习得;
3.利他提高个人格局。就好比坐井观天的青蛙,如果我们总认为利他是损失,久而久之只会被动地切断和外界的利他链条,因为没有人愿意持续主动地无意义付出,除了父母。所以当我们发现,利他既成就了别人,也能提高个人的思维和格局。别怕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好,如果你帮助成就的都是比自己强的人,还怕没人拉你一把吗?
嗯,强迫症啰嗦更文完毕。
下次争取,少点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