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文化巨匠向另一个文化巨子的致敬,隔着时空,两位大师一定神交已久,林语堂先生一定是非常仰慕苏东坡先生的,也深深感怀于自己的际遇,所以才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英雄惜英雄、懂英雄的的心情为东坡先生作传,让我们看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先生,看到一位历经多次变故打击,却依然心系苍生、旷情练达、把生活的艰难琢磨出味道的一代大师,也可爱,也善良,也如平常大爷一样可亲的人。
如果我能画画,我一定用中国画的白描技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位矍铄老人瘦削的侧脸,他穿着芒鞋、带着斗笠,一支竹杖扛在肩头,挑着一支小酒葫芦,甩着大袖子,正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东坡先生形象。
仰慕东坡先生,首先是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境界开阔,读之令人胸襟为之一震。而且,很多诗句、名篇,还是在他被贬谪、被流放、被关入狱后的作品,以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以通透豁达解读苦难,不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自怨自艾,反而更应豁达融通,在失败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爱,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内心强大到无可撼动,一步步东山再起,用他的才华向世人证明痛苦所成就的伟大有多么不可思议。所以,千百年来,一直鼓舞人心,激励后辈,让人仰视东坡先生的风骨,成为代代文人倾慕的榜样。我想林语堂先生也是带着这种心情写作的。
而且,东坡先生还是个很有趣的人,言辞风趣,善于在生活中找到乐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还是个吃货,发明了好多好吃的,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宋朝羊肉贵、猪肉贱,东坡先生自己动手,把猪肉做成了花,《舌尖上的宋朝》肯定他是网红。
尼采说:“国家和文化是反向发展的。”虽不甚正确,却正暗合“文人的不幸,是文化的大幸”之意。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好为这种现象作历史的注释。
东坡先生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上面这两段话,给当代的我们以启迪。世界在飞速地变化,我们所有人都处在变化的漩涡中,我们的人生应该勇敢而执着、坚定而强大,乐观面对一切苦难和波折,用自己对生活的全部热情和智慧,去迎战那些困厄与黑暗,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战胜那些艰难困苦,打败自己的首先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内心。迷茫困顿的时候,想一想东坡先生,从名动京师到乌台诗案再到被贬黄州,一路坚强不催,诗词的造诣越来越高,境界也越来越开阔。在杭州,他一心为百姓,亲自上阵为西湖清淤,筑起白堤、湖中岛,成就千古名胜;在改革派保守派鏖战之际,他不合事宜,谁站上风批评谁,因为他保持着清明的思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胆识,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我们应该像东坡先生、林语堂先生那样,努力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成为思想有厚度内心有深度的人,成为看淡名利仍热爱生活的人,成为心胸开阔举止文雅的人。温润如玉,谦谦如君子;气质如兰,铮铮有傲骨。
高一(1)班 黄鑫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