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理科门诊室里,下一位病人已经走进了诊室,但是突然插进来的那位爸爸还在问医生:什么叫做“情绪障碍”?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医生有点烦,他后面还有20个病人,晚上估计要接诊到12点,门诊和心理咨询并不一样,医生不会当场给病人做咨询,只会依据检查单(心理测试结果)开药,和普通看病没有两样,而这样硬要医生给个解释给个说法的家长,显然医生已经应付得太多了。
没有一点心理学知识的家长,我想也一定“很委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花了几百块跑了几公里结果还搞不清楚孩子得了什么病,不知道怎么治(感觉上心理问题人们不会觉得靠吃药能好,事实上也确实是心理咨询才是治根的方法),能不能好。
情绪障碍症(dysthymic disorder) :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理疾病,只要很小的诱因,就会引发疾病,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破坏性局面和损失。情绪障碍症主要发生在15岁左右的中学生群。去习惯上称为儿童神经官能症或儿童神经症。(百度百科)
如果这位父亲有一些心理知识,会不会不那么紧张,不那么蛮横,甚至感激及早发现问题?
需要普及心理教育的人,实在太多,远不止这位父亲,包括我自己。
对于“心理有问题”的人,人们通常的感觉都是害怕。其实这无可厚非,且不说在媒体的渲染之下(怎么突然专业起来,好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哈哈哈),心理问题与“自杀”、“跳楼”等事件完美地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没有人会喜欢负能量,而心理问题在人们心里永远与负能量呈正相关。
我想要为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这件事正名一下。
心理疾病其实与普通的身体生病没有太大区别,就是心理某个机制感冒了,需要吃药,让它好起来,仅此而已。而大多数之所以最后形成灾难性后果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在最开始没有被重视。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中间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持续一定的时间(一般说是2周吧,其实具体要看测验结果),可能就会导致抑郁症。什么17岁男孩由于父母不重视其情绪而跳楼的例子就不多说了,看得够多了,不再引发恐慌了……
其实,也真的不太需要这么恐慌。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心理科门诊与其他门诊的看病流程并无太大不同,而且来看病的,并不都是那样的“忧郁阴暗”,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解决生存危机,而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重要的是病人涵盖了从学生到上班族,甚至到上一辈的老年人。连上一辈的老年人都积极想要提高生活质量,或者帮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看病拿药,并不觉得心理问题就是了不得的,难以接受的。连看起来传统保守的老年人都如此,然而我们又有多少人难以接受心理疾病,视其为洪水猛兽?
其实,看病、吃药,对于这些“心理有问题的人”、“奇怪的人”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就我而言,看病、吃药意味着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我感到不开心,而我不想就这样放任这种情绪,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以提高我的生活质量。而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生活是这样的,总是艰难的,就这样随它去吧。而看病吃药对于有些人,则会让他们觉得,“不是我这个人不好,我只是生病了”。总之,接受治疗并不说明“这个人TA已经严重到需要吃药了”,而是意味着“不开心的人”想要开心起来,它至少意味着病人没有放弃,TA相信自己能好起来,也希望好起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我相信,与其放任不管,你也会希望身边那个“奇怪的人”去看病,去变得更好,其实这对于病人或你自己,都是最好的。
记得那位父亲走后,坐在医生面前的人也就是我,看到医生平复自己的心情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工作,而因为之后同一个问题我问了两遍,医生说“怎么你也要跟刚才那个人一样要同个问题问好几遍?”,我安慰医生别生气,医生说“再来一个这样的病人,我都要得病了”,原来医生也不过是普通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也都会有心理崩溃的时候,也都有对美好生活、开心生活的向往。
看到那些生病的人,抵挡不了害怕的感觉,但是仍然可以支持他们。而对于生病的人,早点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早一点体验生活中的开心和幸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