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送我一本书,是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当老师时能把节选自《浮生六记》的《童趣》讲的趣味盎然,忽悠的学生一愣一愣的,但这本原著,却实未读过,只知道林语堂曾赞美陈芸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
及至夜夜桌前枕畔把它读完,深深认同林语堂的评价之余,更觉得沈复与陈芸夫妻,实在是浪漫婚姻的最佳教科书。
对于浪漫,恐怕大多数中国人像我一样,是缺少鲜活的教材的。
看武侠的时候,浪漫是侠骨柔情;看言情的时候,浪漫是海誓山盟;看宫斗戏的时候,以为浪漫就是恩宠有加;看青春偶像剧的时候,以为浪漫就是为了对方,去做不可能的事……总而言之,浪漫是被虚构出来一种愿景,不属于寻常夫妻。婚姻里的柴米油盐,可以烹调美味,抚慰肠胃,却也足以败坏了婚前那刻意营造起来的点点浪漫。
中国文学里,留给女性的空间本就逼仄,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间,又大部分留给了红颜知己或者歌女舞姬,唐朝比较著名的有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而宋朝文人,更是为这些才貌双全而又善解人意的女子留下了许多佳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都是流传甚广的句子。能够和结发妻子相濡以沫,并且用文字深情怀念的男人,真是少之又少。感人至深的是苏东坡和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每回读来,一股凄切哀婉袭来,感动无以言表。
而我现在知道,比苏东坡更深情更缱绻的男子,是沈复。
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恍然发觉,我所认为的浪漫,是这一种柴米油盐和风花雪月的水乳交融,是一种在寻常日子里翩翩起舞、在等闲笑谈里深情相拥的生活的艺术。
和沈复,一起出演这极致浪漫的,是他的妻子陈芸,或者说芸娘。但在我的认知里,总以为叫一个妙龄女子为“X娘”,实在是有暴殄天物之感。我更喜欢叫她为“芸”,以为芸,确如林语堂所说,是中国文学里面,最精致最可爱的一个女子。
沈复和芸初相见,是在十三四岁。十三四岁是什么年纪?是现代父母闻听孩子早恋时大惊失色的年纪,是“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年纪,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年纪,也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相爱的年纪。沈复对陈芸一见钟情,许下这样的诺:“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陈芸,字淑珍)这使我想起汉武帝刘彻的诺言,“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可惜,山盟海誓再言之凿凿,也抵挡不了皇家宫斗的腥风血雨;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再精美细腻,也唤不回变却的故人心。极致的浪漫,大概从来与富贵无缘吧。
陈芸没有读过书,但是,因为资质颖慧,仅仅通过自学,已经到了能够和沈复谈诗论词的水平。夜来一灯如豆,温柔可亲,夫妻俩灯下读诗论诗。杜甫和李白,陈芸更喜欢李白,她说:“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杜甫诗歌沉郁顿挫,李白诗歌雄奇飘逸,陈芸的感觉,多么敏锐。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男子之所以光顾青楼或者蓄养歌妓,很多时候,也是因为这些曼妙的女子,的确是精神上的红颜知己,她们以高超的艺术修养,接纳了在家庭中得不到精神共鸣的文人墨客的心灵。“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中国男人择偶的理想标准,可是,除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即使是现在,能够在清风明月夜谈诗论词吟诗作对的夫妻,也是少之又少的吧。
比之七夕夜携手出游、女扮男装出去看庙会、主动为丈夫谋妾室等等与众不同的举动,我更喜欢这样一个细节: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似乎一刻不见,都如隔三秋。是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怎能不珍惜朝朝暮暮?为了祈祷下辈子能够再续夫妻前缘,沈复和陈芸请人画了一张月老像,“悬之内室,每逢朔望,余夫妇必焚香拜祷。”情极成痴,深爱着的人,从来都是贪恋光阴的吧。
大约,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沈复和陈芸的相爱,抵挡住了公婆家人的的猜忌,打破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定律,但是,败给了时间。时间给每个人的幸福,都不会太久吧。陈芸终于在41岁的盛年撒手人寰。按当地习俗,回煞之期,设酒宴在亡人之室,以招亡故之人的魂魄回家一趟。当晚,朋友劝沈复出门避邪,“宁可信其有”嘛。沈复不走,坐在房中等,就是希望“有”,这样至少还可以和陈芸的魂魄再见一面。情痴如此,真是世间少有!可惜,已是阴阳两隔。仙侠小说里死而复生时间穿越的狗血情节,我本是很不屑,但我真希望这时候应验一次。
焦仲卿、刘兰芝夫妇因为太恩爱而被迫分离,《孔雀东南飞》的悲剧虽然虚构亦是写实;陆游和唐婉的爱情何其美满,可是那风雨飘摇的南宋,大丈夫当一心报国,怎能容得下这样一对卿卿我我的鸳鸯?想来,沈复和陈芸,能够相爱相守二十三个年头,已经是在时间的指缝之间,偷得了无数光阴。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大概是每一个女子最美好的祈愿,浮生若梦,愿每一对凡俗夫妻都能如沈复和陈芸,既有柴米油盐的相守,也有风花雪月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