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美国念书的同学摇了个越洋电话来:“伊莎贝,国内的你还好吗?听闻现在租房也成问题了。”原来是看了前不久沸沸扬扬的两大租房平台抢房源、抢客源的新闻。本来买房就是一大难题,买不起就算了,反正大部分人也买不起。现在可好,大家看准时势,扎堆去做租房市场,房租一下子呼啦啦地涨上去。
最新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房租价格普遍上涨。例如在北京,原本去年只花4332元租的房子,今年就要缴多316元,等于少吃了一顿在外的晚餐、少买了10本书......
实在受不了房东无底洞式的上涨,只得咬咬牙找下家搬。结果,越搬越远,从市中心搬去郊区,从繁荣区搬去落后区,最后,搬无可搬,只得叹口气转身“逃离北上广深”。不断上涨的房价,越来越占消费大头的房租,正将一群群人赶离城市,变相成了“中国式驱逐”。到底是为什么,会变得连租房都成了一个问题?房租为什么会这么无顾忌上涨得飞快?也许《扫地出门:美国城市贫穷与暴利》一书会给你问题解药。
针对住房政策和驱逐事件,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马修.德斯蒙写了《扫地出门;美国城市贫穷与暴利》一书,记录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少家庭因无法偿还按揭,房子不得不被银行回收,而被迫踏上了一段不断搬迁之路。书中展现了八个居住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家庭居无定所的经历。
凭借《扫地出门》一书,马修获得2017年普策利非虚拟写作奖。为什么会写一部关于驱逐的书?原来马修也曾有过被驱逐的经历,由于当年家境贫寒,父母无法支付房租,一家人只得被迫搬离住处。随后,马修亦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群曾被驱逐而到处搬家的游民,因而令到马修想一探究竟:到底为什么这些人会一直受到驱逐?驱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完全是这些人的错吗?以下将为你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一、 没完没了的驱逐:自我底线的一次次突破
美国次贷危机出现,致使大量原本在贫民区买房的家庭偿还不起按揭,而被扫地出门。在美国,驱逐的情况很普遍。根据马修研究显示,2003年,全美有驱逐经历的家庭比例为每八名中就有一户;从2009年到2011年,密尔沃基每八名租户中至少有一名经历过强制性搬迁。而马修的八名主要采访对象,无一例外都曾有过驱逐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驱逐,已是家常便饭。
阿琳是八名采访对象中的其中一名,有着两名孩子。在美国,最受房东欢迎的是单身人士,而最不受人待见的则是由孩子的家庭,更何况是像阿琳这种单亲家庭。阿琳被驱逐是因为由一个陌生男人将房子的门锁破坏了,房东便以“破坏租房规则”给阿琳发放驱逐通知。
很快,等阿琳回家,治安官和搬家工人已经将阿琳的家当全都搬到路边了。无家可归的阿琳只能到处带着孩子到处找房,但过程并不顺利。由于阿琳有被驱逐的记录,辗转曾住在游民收容所——一间房有120个床位,再带着孩子搬到毒品泛滥区,最后在房东谢伦娜的墙皮破损、没有自来水的房间住下来。一次次的搬迁,起初阿琳认为毒品区会令到孩子学坏,再到阿琳渐渐认为房子的周围有吸毒、犯罪记录的人也没什么所谓。
阿琳只是贫民区里的一个缩影,由于贫困,贫民区的人只能一次次被驱逐,继而一次次地找房。被驱逐的她们,只能找到比之前更糟糕的房子生活,但她们仍相信“这不是她们的家,这只是她们的临时居所,很快,她们就能搬走。”
驱逐不仅使得她们财产受损失,失去了稳定的居所,有些人还因此丢了工作,丧失了尊严。她们只得被迫选择了原本不会选择住的房子,原本不会交往的邻居,哪怕她们心底里一开始没有归属感,渐渐地,最终她们也接受了这种不满意,成为这种她们原来不满意的生活的一部分。
二、 贫民区投资:房租放题 政府兜底
1、房东:天底下最好挣的钱莫过于穷人的钱
驱逐,在大部分人眼里,不过是由于人过于贫穷、懒惰,完全是自找的结果。但马修的调查结果却显示:贫民的一次次被驱逐,背后的推手却是房东与政府。谢伦娜是马修采访的其中一个房东,她是位全职黑人房东,在黑人区有着不少物业。除此之外,谢伦娜还帮忙不少在逆市中亏钱的白人打理着他们在黑人区的房产。在这些房东的眼里,做穷人的生意,是最划算不过了。
谢伦娜专门针对那些既买不起房,又没有资格入住政府公屋的穷人做生意。穷人在贫民区里买不起房,只好租;再说,这些人也没有能力在其他地方租房,所以只能在贫民区里租。所以,在贫民区里买房继而出租,是再稳妥不过的投资了。
除了买下贫民区的房子,房东还能通过房租上涨来大挣一笔。例如一间谢伦娜原来只花6000美金买下的房子,通过每月的600美金月租出租,不出一年即可收回成本。实际上,贫民区的房租并没有比富人区的房租少多少,根据马修测算,贫民区的房租在全国的水平属于比中位数还要超出一点。
这么高的房租,万一没有人租怎么办?对于像谢伦娜这样的房东,她们说宁愿空着,也不愿意降租。在她们的看来,降租会带来不少后遗症:一是没有必要给这些穷人捡便宜,真金白银买来的房子,穷人凭什么能花这么少钱入住?二是一旦房子降租,其他租客知道后,也会要求一起降租,最后导致手上的物业价值整体缩水。所以,经谢伦娜手的出租房,从来只涨不降。
如此循环,原本已占据大部分租客收入的房租不断上涨,而租客的收入停滞不前,租客付不起房租,只能被驱逐。强行驱逐将穷人的贫穷,变成了房东的赚钱大计:只有一次次地驱逐穷人,才能将自己糟糕的住房租出去,同时亦能通过驱逐让穷人赔偿一笔。
2、政府:无形中助长房东剥削
政府政策的倾斜,也是导致房东在贫民区肆无忌惮的一个重要原因。《扫》中写到,政府重视占有者的利益远远高于居住者的利益,例如联邦政府在2008年给业主的税务优惠高达1710元美元,相当于当年在教育部、国防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预算的总和;而给到租客的补贴则仅仅只有402亿元,仅仅只有业主补贴的四分之一。
除了在税务上的补贴倾斜,政府提供的租房券,也变相地为房东涨价提供了保障。一般来说,拿着租房券的租户,便可以三分之一的价格租下房子。马修书中的采访对象司科特便是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房租签下协议,尽管房租高于正常水平,但他不在乎,因为只需要付三分之一即可。这样,房东不断提高房租,租客默默接受,双方都有政府在埋单,变相地,政府在无形中助长了房东的这种剥削行为。
而贫困线下的租客,因为房东与政府的互相帮忙,而只能越住越贵、越住越差,也越来越穷,驱逐也变得理所当然。
三、 解决驱逐:安居才能乐业成家
《扫地出门》的最后,马修呼吁政府能够给贫民一个重生的机会:如要求政府加大租房券的分发、提高社会救济金的额度、重视居住权、撤销驱逐案底,这样,租客才能在“驱逐-搬迁-驱逐”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
马修认为,一旦租户住得安稳,既能能够让租户脱离贫穷,还能改善贫民区的环境状况。其中一名采访对象司科特便是好例子,司科特原本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交不起租,只能搬到拖车营,后拖车营被政府勒令整改,而司科特再次受到驱逐。后有资格获得租房券,司科特便选了一间满意的公寓入住,在书中的结尾与驱逐的生活说再见了。一个安稳的居所,代表着人性的依托,自我价值的体现,能够令居住人有动力为自己做得更好。
《扫地出门》读完,不少人大呼,你看,这就是不买房的后果。在中国,买房是理所当然,一旦有了房,才能有后续的结婚生子;没有房,则意味着日后生活的颠沛流离。不过,随着新生代90后00后进入社会,逐渐也将“租房也可以过得很好”变成主流生活论调,抛弃原本一定要买房的观念。但中国式的驱逐,正在一步步上演:日益上涨的房租,导致很多人只得越搬越远,甚至乎只能选择回归到家乡去看地上的六便士。
为避免这种情况恶化,政府的确也出台了不少”提高美好生活的”政策:加大廉租房的力度,发展长租公寓市场,各种落户租房补贴。但正如《扫地出门》中的美国式驱逐的源头那样,受惠的人终究太少,条条框框又太多。想要留住更多人,非光凭理所当然地出台政策,还得多设身处地深入前线一探究竟,才能让想要进来的人进来留下。人住得安心,抛却流离失所的担惊受怕,撇去停水停电的焦虑与不安,自然会有时间关心怎样令到自己乃至身边的一切变得更好,而城市也自然会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