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4)下半年,无意中在知乎上的一个帖子中看到有人推荐了几个播客,听了之后感觉非常不错。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热衷于在网上寻找各种优秀播客来听。
这可能是我喜欢的获得信息与知识的方式。记得上初中那会住校,我买过一台收音机,相比随身听,收音机的内容丰富(一些卖药的广播节目除外),娱乐性与知识性更强,还有一点比较重要,里面的信息不要钱,而随身听往往需要购买磁带。2001年当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我们宿舍的人也是第一时间从收音机中得知的。在那个偏远的封闭的山村中学中,收音机才是了解外部信息的唯一方式。到了高中以后,情况会好些,毕竟在城里,日报报纸能够进入校园,有时候也能看到一些电视节目,据说我们那另一所高中每天晚上7点都会安排半小时的时间看《新闻联播》。
去年年底,美国科技博客有文章称,这是一个播客复兴的时代,文章认为现在有太多好播客了,有些都来不及听。文章把原因归为越来越多的人将智能手机与汽车连接:
越来越多人将智能手机与汽车连接,对于整个流媒体音频产业来说都是个福音,对于播客的制作者的影响尤其大。这些播客节目很适合在车中收听。电视观众现在可以选择Netflix或亚马逊的在线点播服务,不再需要不停地换台;而广播听众也有很多可以随心选择的播客可以收听了。
不过后来也有文章反驳了这点:播客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爆炸”,也不曾没落。事实是,它们已经这么单调且稳定的发展了近十年,而且还将一直这么发展下去。
对于以上两篇文章的观点,应该说我都赞同。播客的确是在最近一段时间被重视了起来,优秀的播客节目正在增多,丰富了这一节目形式。
具体原因,我想应该是很复杂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正如我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我喜欢这样一种形式,是一种懒人获取知识的方式。搜索苹果App
Store会发现,与朗读书有关的App下载量特别大,用耳朵听书比用眼睛看书更容易,是人们的共识。我不只在一个场合听到朋友们这样说,读书是一件崇高的,值得尊敬的,并且是应该马上付诸行动的事情。他们总是本能地认为,读书就是在获取知识,获取技能,丰富人生阅历,在这个竞争力巨大的社会,读书是可以提高竞争力的。但是他们又总会抱怨自己读不下去或者因为工作原因没时间读,“听书App”很好地迎合了这部分人。
不过,后来我也试着听过一些,事实上,死板地按照原文朗读的《东周列国志》,对我来说听起来难以接受。这种朗读书显然没有另一种形式受欢迎,那就是评书,应该算是一种古老的播客。后来还是选择了用眼看书,而且是纸质书。(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种听书App中的“节目”不能被定义为播客。)
播客的复兴,与人的“懒惰”有关。这种“懒惰”可以理解为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盯了一天的电脑,下班之后也就不想再用眼睛去看一些节目,听节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人们迫切地希望获取知识,但是人们又会认为用宝贵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播客,尤其是一些介绍读书的播客开始大受欢迎,通过这类节目的解读,几十分钟就可以了解一本经典著作有用的精华,这才是效率社会人们的必需品。
开车的时候是另一种场景应用。为了安全起见,几乎没有人会在开车的时候观看视频节目。丰富的广播节目成为司机的首选,据说现在连我们那个小县城都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而且还不只一家,这跟当地的汽车保有量关系密切。很多人都会说,开车时放歌也会不错,但是这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歌曲的重复性太高,而一些好的广播节目具有现场感,独一无二。
跑步或者健身场景也是另一种应用,这个原理跟开车是一样的。走路散步有可能会有朋友一起聊天,但是跑步时很难有聊天行为,听音乐是一个选择,听播客也是一种选择。
总之,不管是开车时还是健身时听播客,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活富裕了,人们有钱买车,开车的人们有收听节目的需求,催生了广播(播客)的复兴。健身则是人们在富裕之后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一部分人,比如说我(与富裕无关)虽然不那么富裕,但是也会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我选择走路这种方式健身,更会选择收听播客来打发走路时的“无聊”。事实上,我经常能碰到一些拿着收音机的老年人散步,也有很多放京剧等传统戏种的的人。我发现走路时收听播客的效率最高,走路时用脑思考的频率很低,也不容易走神。睡前听播客很容易就睡着了。
最后,欢迎有好的播客节目推荐给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