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的生活》是一本读起来非常独特的小说,正如这本书的推荐序里写的一样,它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小说和诗之间”,“文字和电影之间”。
想要界定它属于什么文学体裁并不容易。不过这也不怎么重要,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书里的内容。
我个人喜欢把这本书当做是散文集来读,中学的语文课上,老师曾不厌其烦地说过一句话,“形散神不散”,这说的就是散文。当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现在也未必有多明白。
可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了这句话。
看完整本书,总有一种如堕云里雾里的感觉,就好像整个故事是一幅拼图,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这幅拼图最完整的样子是什么,我们读者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的拼块,代表着作者细碎的生活经历。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让这本书看起来有些晦涩难懂。我之前一直觉得,看书看的是别人的故事,但现在逐渐发现,不仅仅是这样,书里面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经历融入进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可以看到完全相同的一本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
正因为我在看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经历,因此即便书里面一些内容并不明白,可这也没妨碍我从书里面学到了许多。
01.没有的富有生活
《没有的生活》这个书名很有意思,我们平时会用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生活,但绝对不会用“没有”这个词。
那到底没有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其实这个书名有些简略,完整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的”富有生活。
这个描述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没有”和“富有”完全是两个南辕北辙的词,为什么作者会同时用这两个词来形容生活呢?
答案藏在这段话里:大量的放空,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纺织城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的进来,却什么东西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这是作者对于“没有的富有生活”最精确的阐述,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感到富有。这种想法和《老子》中的一句话不谋而合: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座房子,因为内里什么都没有,才拥有了居住的作用。
因为没有,所以富有。这是一种略带有禅意的智慧。
遗憾的是,书里面写了,这种没有的生活,在学生时代结束之后,在工作之后,被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不再是没有的生活了。
这种转变很能让人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是这样过来的,生命的最初都是一无所有,像一间空荡荡的房子,是一种最原始的“没有的生活”。
但长大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房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适应这个世界,但同时生活也变得越来越逼仄,直到彻底失去那种“没有的生活。”
这是作者的经历,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
02.不想成为自己
这本书里充满了作者的回忆,作者在书里写,“90年代念起来有伤感氛围。”其实不是的,真正有伤感氛围的,是我们脑海中蠢蠢欲动的回忆。
回忆可以轻易带我们重温过去,但同样在提醒着我们,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
总是回忆过去的人恐怕不只是作者一个,大概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回忆过去,甚至有过想回到过去的疯狂念头。
我不能断然地说回忆中的过去就比现在好得多,可每次想到过去总会很难过。
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作者坦言,那个年纪,她不想成为她自己。这种想法再次引起了我的共鸣。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得很多,像是一只拼命高飞的风筝,不在乎地上的线,只一味地梦想远大前程,梦想着一种遥不可及的生活。
这种想法是那个年纪所特有的,一旦过了年纪,这种想法会很自然地无疾而终。就像歌里唱的一样,我们最终会明白,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能做最真实的自己,已经是一件足够美好的事情了。
03.没什么意义
我们为什么活着?或者换一种问法,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话题了,很多文学作品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活着》里面说,我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似乎是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用问题本身来回答。
《岛上书店》里说,我们是为了爱而活着,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唯有爱能让我们彼此靠近。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答案。但难道我们的生活当中除了爱再没其他了吗?
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还能不能找到其他的答案。《没有的生活》给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在某些时刻,生活或许本就没有意义。
书里面写到了这样一个情节,作者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来来回回找一本索书号上没有的书。
这样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没有,甚至会有人觉得是一种痴呆行为。
但为什么我们非得给每一种行为,每一段生活找出一种特定的意义呢?生活难道不可以是没意义的吗?
事实上,小孩和大人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小孩不会追问意义是什么此类问题。他们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想做,仅此而已。
没有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一种没什么意义的生活,一种简单到极致的生活,因为简单所以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一无所有的快乐,同样也是一种应有尽有的快乐。
在没有的生活当中,没有就意味着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