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文字不是空穴来风,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看一些杂志,不过因为看杂志付出的代价真的很大。
七七年恢复高考,那时我小升初,当时学校已经注重教育,我们这届开始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应届学生十二班,按分数划分两个重点班,我在第一个重点班。
初二的时候按分数重新划分重点班。矿区有点权力的人挤破脑袋让子弟进重点班。我还算好没有被挤出去。说实话重点班学习氛围确实很好,自习课班里也是静悄悄,同学们都是各自忙写各科作业。
刚升初三,应该是最关键的时候,有一天下午自习课,我沉浸在一本杂志里忘乎所有。班主任老师树国进来的时候,我都不知道,直到他站在了我的身旁冷嘲热讽的开始挖苦,我才从杂志里出来。脸上自然是红一块白一块。抬头看到同学们异样的牟光,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脸实在是无处安放。但是低下头没有找到可以藏进去的地缝,只能是羞愧的面对一切。就这样树国老师只要有一点缝就不忘插根针,对着全班同学讽刺挖苦好几次,直到把我的自信心完全击垮为止。
我沉沦了,很长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导致神经衰弱。头疼眩晕到医院扎了半个月针也无济于事,吃了一些中药,感觉效果不好。成绩已经落下了。现在似乎懂了,那应该是心理病。晚上睡不着白天迷迷糊糊沉浸在自卑,厌学的情绪里。当时甚至不想上学。
就这样初升高的时候,我成功的从二楼(二楼是各年级的重点班)摔到了一楼。痛苦的自责和自卑,已经对自己失望至极,甚至不想活下去。
高中两年,别说自习课,正科老师在讲台讲课,下面三三两两的开小会,自习更是开大会。不争气的我从进班第一名的学生,混了到高考落榜直接回家。当然了普通班也有出人头地的学生,我的高中同学中有知名作家,有国jia二级演员(歌唱家)有考上会计专业,(现在自己开公司)有几个单位的高管。只怪自己太脆弱,没有抗打击的能力。
回家后开始借书读小说,当时的悲情文学正在盛行的年月,《当代》《十月》《收获》等一些书,期期必读,还读过《三家巷》《小家碧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等,内容记得不太清楚,但依稀还记得一些。曾经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读小说,被母亲数落,大意就是:“上学时候也没见你这么认真刻苦的学习过,现在读这些闲书有用吗?”当时只能是背过身子摸一把眼泪,被母亲说到病根上了。
结婚后昏昏浩浩过了三十年,直到毕业三十五年后,2018年春,经林老师推荐和鼓励,才下载了简书,在简书里试着写文,文章写的啰嗦的就像八十岁老太太聊天,实在不像样子。林老师看后讲了写作注意事项,帮着修改文章,然后林老师找老家的平台帮我出刊拙文,为我树立的自信心,当然了当时同学群不乏有冷嘲热讽的声音,这次毫不理会,不想再丢失重新拾起来的笔,现在坚持将近四年。虽然成绩不是很大,但是写作已经丰盈自己的老年生活,深陷在快乐里不愿自拔,希望一直快乐下去。
这四年里,我的性格改变了很多,喜欢独自坐在桌前品读老师们的文章,脑子也时常被各种题材占据。人似乎变得冷酷无情,只知道读书写字,坚信已经冷落了很多亲戚朋友。
但是再冷漠无情,也忘记不了曾经拉自己走进文字的林老师,他永远都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发自内心想说:“林老师,谢谢您!””当然也要感谢“简书”平台!谢谢!
自认为爱文字的人终究是可以忍受孤独寂寞,就像只为文字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