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海

最近一篇文章,是上周写的,那时还在重温边塞诗。看到“汉儿尽做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时,有不吐不快之感,所以在当天晚上,花了四个多小时,写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第二天又花了一两个小时来修改润色,终于有了一篇稍微能拿出手的文章——《不为大汉耻》。

这些天一直没动笔写文章,不是没得写,而是觉得写不好。恰巧电视上课,还不适应,有点手忙脚乱,所以就把零散时间用来阅读。经过几天的持续阅读,到今天总算是看完这本书。

短短几天,我感受完西北风沙雪地中战争的残酷,又来到了波涛汹涌的海疆,坐看三百年风云人物,一一登场。

台湾三百年
日本

日本和中国有千年的交往,我们学过的似乎都是一些友好的事件。你让遣唐使来,我派鉴真东去,堪称睦邻友好的佳话。

好像只是近代以来,我们的好邻居——日本,突然变得狼子野心,竟然侵略起老大中国来。至于中学历史学到的戚继光抗倭,人们印象中那都是一群日本海盗在折腾。

以前我也是持这种观念,认为日本千年以来都是中国的学生,始终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乖乖儿。直到了解明朝史,才知道原来早在四百年前,中国就进行了一场援朝战争。这一次抗击的对象是日本侵略者,最终以中朝的胜利告终。

当时我还有点纳闷,这是个例还是常例?

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从元末以来,日本一直在沿海骚扰中国,几百年来倭犯就没断过。并且近代日本的侵略战略早在四百年前就已出现,后世只是继承并发扬了。

没想到大明王朝开国最伟大的两任皇帝,洪武和永乐大帝竟然都没有为后世解决倭犯问题。他们的短视,既丢了汉唐以来的西北边塞,也放弃了宋元以来的万里石塘。

汉唐坐拥西北而盛,两宋经营四海而富,元朝统治者,同时拥有西北和东南两大通道,而令世界颤抖。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有西北,国势必然强大;有东南,经济必然繁荣。但这些,农民后代的大明皇帝并不懂,他们只知道一亩三分地的事。所以大明虽然煊赫一时,也曾兵出扑鱼儿海,震撼漠北数十年;也曾七下西洋,扬威万里之外。但往事如烟,剩下的都是糟心事。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快太祖、成祖的子孙,就尝到了短视的苦头。

倭寇在明朝势大时,还只是占占小便宜,偶尔来恶心一下。后面便一发不可收拾,台湾就成了他们的桥头堡。占有台湾四处出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退。实在没有抢头就抢台湾的。所以台湾就遭了殃,来被抢一道,走还被抢一道。

倭寇的猖狂,最终惹出来几个不世出的大能,戚继光、俞大猷、沈有容……

他们应运而生,猖獗一时的倭寇,最终偃旗息鼓。而沈有容更是被遗忘的人,他三次保卫了台湾和澎湖列岛。除了这一次倭寇之乱外,另外两次都是和荷兰人打的交道。其中一次,他仅凭一张嘴就骂走了盘踞澎湖的荷兰殖民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展示。

但可惜的事,中国代代有英才,可大多不得所用。日本在征服朝鲜之战失败后,却在征服台湾上取得了突破。侵略台湾第一步,占领琉球,在明末得已实现一半,既尔在清末最终实现。

从台湾的历史可以发现,日本亡我之心,古已有之。只是,时势造英雄,几百年里都有人守护着中国海域。这里是中国海,蕞尔小邦,焉敢来犯?

葡萄牙、西班牙

最早到达台湾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正因为他们把台湾介绍到了西方才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殖民者。

葡萄牙在东南亚广设殖民地,但最后都被荷兰、英国夺走了,只剩下临时租借地澳门,在中国政府保护下得以苟延残喘。但没想到,最终还是恩将仇报,趁清朝衰弱,强夺了澳门,这一夺就是99年。

西班牙是继葡萄牙之后到来,开始只占领了马尼拉。殖民马尼拉也没那么简单,拉锯了10年才最终得以成功,在这10年里面,中国的海商和海盗在抗击侵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马尼拉殖民政权还没巩固,来自台湾的大海盗林凤,被明军赶得无地可去,只能转战菲律宾。一战便解决了马尼拉殖民总督,并建城经营,可惜林凤是在中国待不下去的“失败者”,眼光毕竟有限,海盗作风根深蒂固。

错过了最佳歼敌的时机,几个月后,西班牙缓过劲来,一举荡平了林凤在岛上的势力。林凤仅以身逃,去向成迷。有人说他带着残部去了印度洋,有人说他已经葬身大海。

林凤虽然在国内籍籍无名,但在西方,特别是在西班牙,那知名度可是相当高,想来大概是以负面形象出场的。

西班牙人可是十分记仇的,你一个小小台湾都敢出海盗来打我,我不报仇,那不妄做小人?

只是西班牙的敌人不止一个,葡萄牙在全球和他抢殖民地,虽然两国合并了,但毕竟不稳;荷兰谋求独立,要和他争夺海洋之利;后起之秀英国,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殖民全球。

这一切的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西班牙。西班牙的精力被分散到全球,征服中国、报复台湾也就无限止的拖延了下去。

一直到1626年,荷兰殖民台湾南部的第三年,西班牙终于出兵占领了台湾北部。

可惜这时连日本也看不惯他,信奉天主教的日本民众企图推翻幕府统治失败后,日本警惕西方各国,开始闭关锁国,仅和中国与荷兰有限制地通商。

西班牙失去了日本海的商贸利润,在台湾的殖民机构就显得有点尴尬,最终被荷兰殖民者赶出了台湾。

荷兰

荷兰是打不死的小强,前有沈有容、颜思齐的当头棒喝,后有郑成功及其父(郑芝龙)子(郑经)三代实力碾压。它还是不改殖民本色,飞蛾扑火地往中国撞。

可以说十七世纪的东亚海域,最大的看点就是明荷争霸。中国虽然经过几千年风吹雨打,变得有点腐朽;但荷兰跨越几万里山河,累得也够呛。近一百年打下来,几乎毫无例外,荷兰完败。但失败的荷兰不仅在台湾殖民了三十八年,还活蹦乱跳到现在;而获胜的明朝却江河日下,最终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历史证明,老大中国,即便在末世,仅凭一隅之地,仍能捍卫大国的尊严!

这令西方殖民者望洋兴叹,寸步难行的风云人物,只是些海盗和低级将领,在当时中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基辛格说:中国人是幸运的,他们被其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其实我想说:中国是幸运的,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群最勇敢的人,会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台湾是中国海防的关键,几乎所有的侵略,都绕不开台湾。

1624年,明荷澎湖之战,荷兰战败,转入台湾,忽悠台湾同胞借一块牛皮大的地方给他们休整。结果竟将牛皮剪成丝,圈了一座城出来。这一年,荷兰对台湾的殖民开始了。

几乎同一时间,颜思齐参与谋划的推翻日本幕府统治,建立一个华人政权的举事泄露,不得已出走台湾,成为十七世纪中国人开发台湾的开端。他的手下,有一名小兄弟,名叫郑芝龙,一年后,这个年轻人,接过颜思齐未竟之志,埋头发展,几年后,成为称霸东亚的海上霸主。

也是这一年,有一个婴儿在日本出生,三十八年后,亲率大军渡海收复台湾。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件大事——郑成功收复台湾。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仅过去几个月便去世了。第二年荷兰人的报复就来了,郑氏的基地金门、厦门失守,郑经只能退守台湾。

荷兰人并不就此罢手,帮清军攻陷金、夏后,第三年直接出兵台湾,攻占基隆港。离开才两年的荷兰殖民者再一次回到了台湾,郑经率部仓皇退走,暂时满足荷兰要求,与荷兰划地自治,用时间换取胜利。

郑经在接下来的四年里韬光养晦,内修民政,外结英、西、葡,获得了他们的造船、武器制造技术,并凭借强大的船队,拓展海贸,终于强大起来。于1668年十月,驱除荷军,光复基隆港。

郑氏集团只剩下台湾,于是花费大精力经营这座荒岛。台湾自此成为东亚经济贸易中心,每年给郑氏集团创造数百万两白银的收入。相当于明末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这还是在大陆闭关锁国不与通商的艰难条件下做到的。

仅靠台湾一隅之地,力抗清朝二十年,郑氏集团凭借的可不仅仅是台湾海峡隔绝大陆的地理优势,而是强大的商业模式。没有这源源不断地外贸,郑氏早败亡了。

荷兰势力退回东南亚,并没有善罢甘休,一直给清朝提供帮助,只为出这口恶气。祖孙三代,竟然都压他们一头,可是荷兰人能在郑经有生之年报仇雪恨吗?

郑氏三代人经营台湾

台湾虽然在郑芝龙时代开荒,在郑成功晚年收复,但直到郑经时代,才真正得到开发。

我一直以为,郑成功和陈永华是一对搭档,这认识来自《鹿鼎记》这部电视剧,里面除了韦小宝和康熙,就对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永华)和只闻其名的国姓爷印象深刻。

后来才知道,郑成功英年早逝,到现在又知道了,原来陈永华和郑经才是打小的玩伴,他们亦师亦徒,共创了台湾二十年辉煌。

郑经跟其祖、父相比,个人能力差了点,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会用人,尤其是重用陈永华,使得台湾蒸蒸日上。

郑经经营台湾十八年,影响不仅仅限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到日本,南到东南亚,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在郑经支持下,继郑和之后,中国船队再一次踏足印度洋。

而且郑经身为海外遗民,最能体会海外华人的处境,他便继承其父之志,自诩为海外华人的保护者。虽然在东南亚殖民地并不见得多有用,至少能叫荷兰和西班牙收敛点。一定程度上还是维护了当地华人的利益。

郑经沿袭了祖、父的霸道,对所有非中国船只,都严格管理,凡经中国海,必须听从管理,不然一律扣押或击沉。

可以说从1625-1681这半个世纪里,在郑芝龙、郑成功和郑经祖孙三代的经营下,这是长达五个世纪中,整个中国海的海权,唯一被中国人掌控的时候。

但好景不长,郑经参与三藩反清之战,最后败回台湾,眼见反清复明再无半点希望。从此寄情山水,借酒消愁,不理世事。

这时郑氏第四代明主开始崭露头角,这也是最像他祖父郑成功的人,不仅有其祖父的豪爽大气,还有其父的精明,更兼其师陈永华的睿智。这人便是郑经长子——郑克臧,一个可能会成就一番大事之人。

郑经就是在这遗憾和满意中撒手人寰的,他觉得自己后继有人,郑家在儿子手里,一定会比在自己手中更好。但是他不会知道,正因为他人生当中最后几年的不理世事,并且听信谗言让陈永华辞职,把大权给了冯锡范,不仅导致陈永华郁郁而终,更发生了后来的“西宁之变”。

郑克臧竟然活生生被冯锡范和郑经几个弟弟打死,就连郑成功的妻子董酉姑也被软禁。

人性复杂,所以世事多变。董酉姑因痛爱郑克爽,而又对郑克臧怀有偏见,才导致最后两人一死一囚的命运。政变之后,冯锡范扶持郑经的幼子郑克爽继位。

台湾大势已去,明主和贤臣皆以凋零,剩下的不过是小人得志。情况急转直下,短短两年不到,台湾就从经贸中心变成鸡犬不宁。

1683年,澎湖海战,台湾失利,当年七月郑克爽归降。施琅十三年磨一剑,仅用两个月便收复了台湾。

郑氏四代人,可谓代代有英杰,皆是一时人物。可青年时代敢闯敢拼的郑芝龙,才值壮年便雄心不再,开关迎清军入闽,葬送了南明最有作为的隆武朝。

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焚烧掉了儒衫,告别了过去,毅然起兵反清,十八年里纵横东南沿海,矢志不渝。

收复台湾只是郑成功这一生随手做的一件事,但这无心插柳之举,不仅造福子孙,还使得中国大门口,不至于出现另一个菲律宾和琉球。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的霸气,也使得中国人至今仍念叨着他。

郑经,一个小节有损,大节无亏,被历史遗忘之人。他的乱伦,使得郑成功早逝,也为后面的“西宁之变”种下了因。在郑成功出兵台湾之际,他和弟弟的乳母私通,生下了一个注定会是悲情人物的郑克臧。

郑成功得信后,下令处死妻子董酉姑、儿子郑经、孙子郑克臧及其母亲。但手下人不敢动手,怕郑成功事后报复。而郑经更在陈永华帮助下,据金门厦门自守。也正因为这事,后人不齿郑经,有意无意忽略了他对台湾以及后世的作用。

郑克臧,才出生就差点被其祖父郑成功处死的可怜人。可惜郑成功不会知道这个他口中的“孽障”,竟然会是最像他的人。他认为的“不肖子孙”,却能继其志;他认为的“好儿郎”,一个个尽败其家。而他看不起的部将施琅,更是最后终结他家业之人。难怪有人说,郑成功刚愎自负,没有容人之量,一生抱负才会付之流水,终成空。

董酉姑起初包庇儿子的奸情,间接导致夫君郑成功英年早逝,一直愧疚。久而久之,对郑克臧及其母亲,格外看不顺眼。这又导致另一场悲剧的诞生。

“西宁之变”后,董酉姑得知孙子郑克臧身死,才感到后悔,但这时已经晚了。冯锡范把她软禁了起来,这个由郑芝龙钦点,见证了四代人不同结局的老夫人,最终凄凉死于台湾回归后的第五个年头。

第一代人创业到第四代人败家,郑氏家族自郑成功开始,始终不渝地坚持反清复明,为明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郑氏1662-1683在台湾的这些年,被称为明郑,即明朝郑氏势力。

明朝1368年建立,1644年崇祯帝殉国,北京沦陷;1662年,永历帝死于云南,南明灭亡;1683年,台湾郑克爽上降表,明郑灭亡。自此除了民间小股反清复明势力外,所有大规模成建制的武装都消亡。

版图里的台湾

清王朝坐稳了江山,人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终于来到。

时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回归,中国版图完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设府,自此台湾真正和大陆融为一体,但往日雄霸东亚的中国海上势力,却再也没有了。

此后的一百五十七年,中国除了极个别海商和不得志之人外,再也没有能认识到海洋之利与其害的人。

于是没有了最勇敢之人的守卫,幸运的中国,终于又不幸运了一回。曾经需要仰望台湾的大英军人,于1840年,撬开了中国的大门,史称鸦片战争。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陷入了长达一百年的黑暗深渊。

1884年,台湾回归后的两百年,迎来了继日本、葡萄牙、荷兰、西班牙之外的另一个殖民者——法国的入侵。法国势力退走后,清朝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于第二年设台湾省。但已经晚了,十年后台湾沦陷,中国东南再无屏障。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当年五月,以黑旗军刘永福、台湾义士丘逢甲等人为首,共推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同胞愤而建国,史称:台湾民主国。

十月,台湾沦陷,进入了长达五十年的日统时期。1945年,日本战败,归还台湾。

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使得台湾至今仍游离于大陆之外。不过我相信,台湾的再次回归,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后记

虽然我们一直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追根究底,台湾真正被中国管理,还是从清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设立台湾府开始的。

在此之前,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虽有,但毕竟是化外之地。当颜思齐于1624年率众来台时,台湾才真正得到开发。1625年年轻的郑芝龙接手后,中国的海商或者说是海盗才得以扬眉吐气,在这片中国海域,力挫日、葡、西、荷、英等国。

用绝对实力,告诫各国,这里是中国海洋,一切得听中国的话。郑芝龙后,郑成功、郑经父子,接过这一重担,继续用实力捍卫着中国的海权。

1683年后,虽然郑氏归降,但余威仍震撼诸国,使之一百多年,不敢冒犯中国。这虚弱的中国毕竟难以长久掩饰,在18世纪末,大英使者访华后,中国的衰弱彻底暴露在西方眼里。终于中国的大门还是被攻破了,中国被迫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救亡图存运动。

如今又过去了一百多年,中国早已强大起来。当初一家一姓,尚能维护中国海权,难道现今中国,还不能捍卫自己的领海吗?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海军实力,还是太过弱小,常言道百年海军,海军的实力不是短时间可以提升的。实力虽然不可以马上提升,但自信却可以。

大国的自信,建立在了如指掌上,了解中国海,重视中国海权,不仅是国家的事、海军的职责,更是所有中国人应该做之事。

这里是中国海,中国的海权不振,海疆不稳,中华儿女个个难辞其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406评论 6 50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732评论 3 3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711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380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43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01评论 1 30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45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08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443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649评论 3 33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95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01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19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31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65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99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24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