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保险的这些事:保单是人情,保障看条款

意外和明天,究竟哪个会抢先一步降临?保险业务员给出的答案是:先交费,保单立出,有了保障,谁先来都无需担忧。

我向来风险意识强,做事之前总喜欢未雨绸缪,仔细评估可能出现的最坏风险,反复衡量是否处于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后才决定是否行动。

自 20 岁起,我便被保险公司视为潜在客户。奈何囊中羞涩,实在有心无力。数年里,平安、人寿的寿险人员纷纷带我去做测试,我的评估值竟能高达 90 分,简直是从事保险业务的绝佳人选。

可我却始终不为所动,毕竟我的收入着实微薄,能够自由支配的款项所剩无几。各家保险业务员对我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找我的时间大多集中在临近月底的那几天。他们带我去听课、参加开门红活动,还会送礼品。

那些活动参与起来也绝不轻松,要声嘶力竭地喊口号、坚定不移地表决心,高呼“冲冲冲”,还宣称要为家人、为孩子忍辱负重,只有如此个人才有价值……接着便是签单、转账。

在那般热火朝天的氛围里,聆听着讲师激情四溢的分享,我也曾稀里糊涂地签下意向书。然而,一旦离开会场,回归自己低收入的现实,一切便都不了了之。

直至 24 岁,我告别了工作七年的单位,社保、医保均没了着落。此时,我萌生出购买一份保险的念头。年交 500 元买了半份保障,当时那个业务经理接受这份半份的保单,纯粹是为了当月能开单。他的眼神中满是不屑,仅仅是看在开单的份上,才勉为其难地为我办理。

一年后,我又投保了一份年交 1200 元的保险,至此,那位业务经理对我的态度才有了明显的热情转变。他又是送雨伞,又是送发热毯,每次前来拜访都不再空手,开瓶器、小台历之类的小物件不断。

虽说我已经拥有了两份商业保险,但对于保险范围和保险责任,我依旧是模糊不清。大概情况是,交 20 年,到 60 岁每年能领 1600 元;那份半份的保险,如果我离世能赔付 15000 元,若活着到期则有 12000 元,其余便再无更多细则。

在我怀孕时,老公认识的一位退休法官发挥余热在做寿险。这大姐的执着劲头让我难以招架,孩子还在医院,刚拿到出生证,她就在病房为我办理了一份需交费 20 年的教育险。

有一年年末,我去银行存钱。一位身着与柜员相同工服的人员向我介绍,说现在有一种存款方式收益很高,1万元办理存款后,还附带了一份保单。之后,这位工作人员反复强调,这是银行代理的存款活动,每年存一万存五万放到第十年,保单到期就能拿到十万元。

对比了一下存款利息,觉得每年一万也不算太有压力,感觉确实划算,还能获赠电饭锅、熨烫机。后来才知晓,这是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的理财险。

这个保单到期时,我共存了 5 万放了 10 年,除本金外仅有 16000 元的收益。回想当时保险业务员的那些说辞,只觉销售预期全靠胆大吹嘘,根本无法知晓未来究竟会怎样,不确定性竟成了最大的卖点。

孩子三岁时,我打算应聘工作。老公曾经的下属在保险公司工作,热情地向我介绍保险行业灵活的工作时间,不会缺席对孩子的陪伴。在她一次次到家游说之后,我竟然同意参加保险业务员的考试。

虽然我并不反感风险意识,但对保险业务员的死缠烂打也不太认同。能说动我的就两点:可自由支配的工作时间、续期客户服务不用去找新客户,我天真地以为就像家里汽车的交强险每年按时续费那样简单。

保险业务员的入职审查资料堪比公务员政审,还得找两个担保人。新人可怜的保底工资要求必须打卡满 22 天的出勤,晨会就是跟着喊梦想成真的口号、跳广场舞,然后是分享开单经验,传授花样百出让新人开单的话术,销售经理表现得像打了鸡血般兴奋,动员、激励业务员要不放弃、不抛弃,不拿下保单誓不罢休。

保险公司规定,若 3 个月不开单,就会被认定毫无贡献率,进而被迫解除与保险公司的合约。于是,两个月内销售经理会用尽各种手段促使新人开单,实在无法开单,就劝新人给自己购买一份。倘若 2 个月仍未开单,销售经理便会心急如焚,说出的话极其伤人自尊。

教新人开单的方法犹如武林秘籍,各种套路公式信口拈来。先是向新人灌输可能发生疾病、意外,没有保障的无能为力,制造孩子家人将承受负担的焦虑感;要是实在榨不出保单,那就拉拢让新人周围的朋友亲戚入职做保险,不然就是转介绍有参保能力的熟人,由销售经理游说签单。再若还是一无所获,那新人就会被认定“一点价值也没有”。

我当时将这样的行为定义为“雁过拔毛”,虽知这不客观,但那些经理虚伪势力的话语着实令我感到刺耳。

尽管对销售经理的种种作为心生厌恶,但我却热衷于学习。此前,我大大小小买了 4 份保险,究竟包含哪些保障,正好借此机会学个清楚明白。对于保险合同、释义的每一条,我都认真研读了好多遍,可还是经常对保险责任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

我感受到从事保险工作还是需要一点门槛,在学历上也应有要求,盲目增员以及一知半解地讲解保险,对于投保人而言无疑是一种风险,而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似乎就是将这种风险转变成了业绩。

通过对保险知识的学习,我才知晓自己从前所买4份保险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且并不契合自身的需求。

对保险需求的认识确实影响了周围的人,我的姐姐、体制里工作保障范围全,适当增加了一点理财,对哥哥、嫂子没有基本社保的增加了意外和大病,对女同事则是两全险,没病当存钱,有病当医疗费,保费保额都适当。

最让我觉得出于对自己信任而承保的同事,人在苏州工作,我推荐和我一样的一份保障,她尽然没有任何的拒绝就签单了。

我成为了当月的销售冠军,随之而来的便是让我参加外地的各种培训。去外地培训不仅要全封闭,结束了也不能自由活动,时间安排的特别紧凑,赶火车时的焦躁、打不上车时冻得瑟瑟发抖的窘态让我更加生厌。

培训的内容无外乎是谁谁因保险实现了有房有车,为台上分享的讲师鼓掌,实现梦想最好的赛道就是保险销售,不断有讲师刺激你喊:我行、我能、我要!要对自己狠一点,不出单愧对的人太多等等。

最让我不情愿做的是:拿出手机列名单,确定每月的开单人员和每天的拜访量,交上去后还要介绍人监督完成。我特别无法接受别人干涉我对自己亲近人的拜访,觉得那是触碰个人隐私。

由于我的不配合,各级别的经理都找我谈心,实则就是施压。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看中我老公副总的社会资源,要我充分利用。

我突然惊觉,寿险保险业务员中业绩出色的,大多是具备一定社会背景或资源的。而那些家里条件优渥、凭借自身努力励志的家庭妇女频繁出单的情况,不过是给新人树立的典型噱头罢了。

我对自己的家庭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同时也对保险公司在售的保险产品做了全方位的分析。依照当下以及往后 10 年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每人在意外、大病、养老三个方面保额不低于 20 万的标准进行补充。我们家的保单就这样又维持了半年。

这期间,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些续费的名单,借着续费拜访的机会再签新单。有些业务员确实借此开出了新单,但我所遇到的情况却是客户牢骚抱怨不断,犹如点燃的爆竹,大有不发泄不快的势头。有的客户投保的重疾不在保险责任范围,未能获得理赔,便大骂业务员是骗子;还有的因夸大理财收益,到期收益离预期相差太远而愤愤不平……

我非常理解客户的感受,此间既有因人情关系而促成的保单,亦有业务员因急于签单而夸大其词,鼓吹“一份保险无所不能”,最终致使保险沦为众矢之的、为人所嫌恶。

我愈发不想去上班打卡,每天听到的口号、信念竟是“吓危机”。每天接收的信息,不是这个人遭遇意外令人惋惜没买保险,就是谁身患重病与世长辞,遗憾没给后人留下什么,要是保险了,还能落个丧葬费……信息话题全然围绕着生老病死,且大多事件的结果都是不得善终,这样的晨会沉重压抑至极。

销售经理还时不时刻意提醒保险理赔的真实,谁谁交了一年保费就得了癌症获赔几十万,说得仿佛那人走了狗屎运狂赚一笔。亲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保险公司就扯条横幅“保险有情”配合拍照,留影的业务员深感自豪。

我对业务员讨论的这些内容极度不屑,从来都不参与。也正因如此,我被部门人员视作另类,但或许由于我尚有贡献,所以也未曾遭遇太多冷场的情形。

对比国家的社保体系,方才发觉福利保障与商业保险实难相提并论,商业保险仅仅是一种补充。社会保障政策堪称福利,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大病,员工没有后顾之忧,自然能够安心工作。

寿险业务员的工作实质在于不断凭借增员来驱动业绩的提升,有人方可产生保单,人情乃是保单的根基与保障。

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大且公正,每一个环节皆能够转化为若干项可控的步骤。不出单的缘由被定义成:成功的道路并不拥堵,只是坚持的人不多。

签单过程中所运用的过激的营销手段、危言耸听的话语以及道德绑架的招式来促成的保单,怎么看都不太地道。

那些带有吓唬、恐惧未来的话语,常常让投保人在恐慌中匆忙做出决定,根本来不及冷静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

家庭责任绑架式签单,更是给投保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仿佛不买保险就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这种违背良心的销售手段,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诚信。

我从心底里对这些做法充满了不认同,每当看到那些为了业绩而不择手段的同事,我的内心就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我觉得投保商业保险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我又无法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去迎合那些不正当的营销方式。

我非常清楚自己不适合寿险工作,于是离职。自那以后,每期交保费的时间我都会在规定时间的基础上往后顺延两个月的宽限期,这是投保人的权利。

后来,我涉足高风险的建筑行业,频繁与财险打交道。由衷地感觉到企业要长足发展,确实需要保险保驾护航。

公司的保险业务由老板娘和老板的妹妹负责操心。老板娘身边簇拥着好几家保险公司的朋友,我们公司的业务量能够决定某家保险公司的全年业绩。

而对于业务员来说,哪怕只有老板娘这一个客户,业绩也能一路飘红,可以说这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撼动公司和家庭地位的业务。

但老板娘绝不朝三暮四,认定了某小妹绝不给其他公司任何机会,即使租用我们办公室的保险公司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殷情也可视若无睹。

此外,老板的妹妹将公司机械的保费业务全盘包揽给另一家财险公司,服务周到,主动提醒并垫付,根本不在意公司晚几天打款。

我在办公室从未操心过固定保险的业务,却时常能听到嫂子认为小姑子因垫付导致的保费过高,天下哪有无缘无故的热情服务。小姑子则称嫂子的业务员不够专业,服务态度欠佳,一张发票拖一个月也送不过来,涉及理赔的咨询更是回复超慢。然而她们都不关注保险责任。

项目上购置商业保险,因其保费计算相对灵活而颇具优势,就不曾在购买工伤保险。而商业保险在理赔时只遵循条款,且条款中保险责任限定的条件众多,常常出现拒赔、赔付金额过少的状况。受伤工人的扯皮、仲裁、诉讼始终未曾停歇。

曾经有两名钢筋工手指受了轻伤,然而保险公司的伤残鉴定连最低级别都未达到。这两名工人为此花费了路费和住宿费,直接申请了劳动仲裁。劳务队负责人认为工人就是想讹钱,便不清不楚地拖着,项目上也未迅速先行处理。结果,这两名工人历经一年多,最终每人获得了 20 万的赔付。这使得劳务队的小老板一年白干了,所有收益都赔给了这两名工人。

我如同保险业务员般反复提醒老板采取双保险措施,但老板心宽,不到行政处罚那一步,一切就按部就班。

施工人员在施工时间内从事施工时发生的意外,仅凭一份工地的团体意外险是远远不够的,劳务分包的施工队在人员购买保险的问题上更是锱铢必较。无奈之下,只好先进行规劝,而后强制要求先行购买,之后从工程款里扣除。

我看到这些分包商有些是因为无知胆大,有些是真胆大。

在我前往项目检查安全资料时,发现一部特种设备人员未购置保险。要知道,那种机械施工皆为高空作业,稍有差池便会酿成重大事故。当时,我就此与项目经理理论,对方却觉得我是在小题大做。但我不依不饶,一周后,项目方才勉为其难地购买了一份 800 元的雇主责任险。虽说金额不多,但有总归胜于无。15 天后,发生了倒塌事故,所幸人员获得了理赔。

还有一次,由于挖孔人员的保险过期,我多次催促安全员与分包商对接购买意外险。那分包商是个带施工队多年的老油条,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最后虽说买了一份,却也只是应付了事。谁知仅 10 天后就出了事,最终那工人成了植物人,然而两家保险公司的赔偿都未能满足受伤者家人的索赔要求。

建筑项目的保险本就属于造价成本的一项。老板常常怀有侥幸心理,认为省下保费就能将成本转变为利润。有时老板虽然投了保,却对所保内容一无所知。一旦出现事故且不在保险范围之内,就只能追悔莫及。有时员工觉得买了保险,有保险公司作兜底,便会在管理上有所松懈。

这些繁杂细致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极强的责任心,也得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保险责任、报销范围、地方政策以及理赔流程。

作为企业员工,企业缴纳社会保险除了社会责任的硬性,更多的是员工把企业看成是坚实的后盾,让自己心无旁骛,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保险行业的从业者来讲,秉持专业精神与诚信原则,为客户量身定制精准有效的保险方案,乃是职责与使命所在。生活越来越好的老百姓对保险有着多样性的需求,而保险业务员如同航海中的灯塔,为客户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合理巧妙地利用保险来优化成本、降低风险,乃是经营管理中的关键一环。

保险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它绝非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解药。通过保险特别约定,不断规范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严格的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保险与科学管理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助力企业行稳致远,使保险更出色地服务于经济社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