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和婚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学习的,因为它没有试卷可做,每次考验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自身通过试错去不断寻找答案。
这里我们以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为例,通过阅读,通过别人的故事,我们能尽量减少自己的试错成本,减少受到无谓的感情伤害,在自己的恋爱和婚姻之路上走的更好。
读简·奥斯丁的小说,我们可以从英国19世纪中产阶级的婚恋事件中学习如何恋爱和结婚。恋爱和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我们要像学习社会知识一样,学习如何恋爱,学习什么样的婚姻才最适合自己。
1.创作背景
简·奥斯丁,生于1775年,卒于1817年。她的六部已出版的小说创作于1796年至1815年,是在她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年纪写的。简·奥斯丁的小说集中以中产家庭为背景,细细描写英国中产阶级男女青年的恋爱和婚姻,有评论家认为她的小说是“在象牙上雕刻”,人物之简单,场景之细致,反映的婚恋问题之精准,非常适合阅读,尤其是对需要正确树立婚恋观的青少年尤为合适。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两篇小说无论从角色还是故事模式都极为相似,都是社会现实主义与风尚喜剧的杂合体,但是《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较为现实的一部。它的创作时间比《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晚十几年,这时候简·奥斯丁已经由一个反讽者变成了成熟的观察者和思考家。
《曼斯菲尔德庄园》创作于1811年2月至1813年6月,出版于1814年,是简·奥斯丁继《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后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小说一共有三卷,以范妮和埃德蒙缔结美满婚姻为结局。
《曼斯菲尔德庄园》通过不同结局的婚姻,反映出作者简·奥斯丁那个年代中产阶级的主流婚恋观。虽然这些小说写于19世纪,其实和我们现代也很相似,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正处于婚恋时期的青年男女可以她的小说中学到很多东西。
她把爱情和婚姻放在台面上,供人欣赏,引人思考。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20岁上下,和我们现在正上大学、大学毕业不久的人差不多年纪,刚刚走上恋爱婚姻的道路,需要指引。
《曼斯菲尔德庄园》描写了三种不同的轻率的婚姻,分别是只考虑爱情的婚姻,只考虑财产和门第的婚姻,因愚蠢而缔结的婚姻。
2.避免只考虑爱情的婚姻
亨廷登的沃德姐妹三人,沃德小姐,玛丽亚小姐和弗朗西斯小姐有三种不同的婚姻,引出了小说第一个轻率的婚姻。从她们姐妹三人在婚后的生活来看,只考虑爱情的婚姻是万万不能的。
埃德蒙的母亲是玛丽亚小姐,即伯特伦夫人,她嫁得最好,“以区区七千英镑的陪嫁,就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倾心,成为准男爵夫人”,婚后有“大笔的进项”,海外也有地产。“她的舅舅认为,她名下至少应再增加三千镑,才配得上这段婚姻。”
大小姐沃德小姐,即诺里斯太太非常想嫁有钱的男人,“然而天下有钱的男人,肯定没有想嫁这种男人的漂亮女人这么多”,所以蹉跎几年之后嫁给了妹夫的一个朋友,诺里斯牧师。诺里斯夫妇无子女,有一千英镑的进项,诺里斯牧师在妹夫的帮助下获得了俸禄不菲的牧师职位。
以上两个都是世俗所倡导的婚姻,因为英国19世纪的女人没有收入,只能靠结婚找个有收入的男人获得安定的生活,所以选择丈夫变得尤为重要,她们一生最大的任务就是找个有钱的男人。
不错,这听上去很世俗,但是世俗远远比爱情的生命力更强大,她能够在生活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缔结第一个轻率婚姻的是范妮的母亲弗朗西斯小姐,即普莱斯太太。她只考虑了爱情。
普莱斯太太“居然看上一个一没文化,二没家产,三没门第的海军陆战队中尉”,婚后只能靠那么一点微薄的收入过活。
我们周围常常有这种男人和女人,他们不明白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配偶,遇到一个不合适的也分辨不出来,或者认为是爱情,或者认为对方条件好非抓住不可,或者是到了结婚年龄随便抓一个,又不听亲朋好友劝告,执念过深,缔结了轻率的婚姻。他们终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可能几年之内显现不出来。
普莱斯太太结婚时肯定对丈夫有浓烈的感情,但是她没有考虑到生活的重压,我们不能要没有爱情的婚姻,但是万万不能要只有爱情的婚姻。有情饮水饱,只存在于一瞬间的想象。爱情的幻象终究会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打破,到时候爱情耗尽,争吵不可避免。
小说中的普莱斯太太就是如此,她对没有文化,没有财产,没有门第的“三无”中尉产生了爱情,不顾家人劝告缔结了这门轻率的婚姻,而且还把劝阻她的两个姐姐痛骂一顿,造成姐妹反目,多年不来往。
作者给出了评价:“这是双方行为的必然结果,但凡轻率的婚事几乎总会带来这种后果。”
最后是什么结局呢?等到十一年后,生活把傲气消磨殆尽,收入微薄、除了孩子其他东西样样都缺的普莱斯太太写信向她的姐姐们道歉以求得恢复以往的关系,获得她们的帮助。两个姐姐帮助她的儿子们受教育、找工作,而且抚养了女主人公范妮。
如果她慎重考虑了家人的意见,就能在爱情、财产、门第间找到平衡点,重新找一个财产门第相配的丈夫,或者求得姐夫的帮助,给丈夫谋得一个好职位,获得多一点的收入,否则只能在午夜梦回中悔不当初。
3.避免只看中财产和门第的婚姻
本书第二个轻率的婚姻是范妮的大表姐,托马斯爵士大女儿玛丽亚的婚姻,她只考虑了财产和门第。
玛丽亚出身高贵,她的家庭是当地响当当的人家,无论财产、出身和门第都首屈一指,但是她的父母对待她教育不当,父亲托马斯爵士对孩子只知道“严厉”,使得女儿们在他面前不敢暴露真实性情,只顺着他来,他花了大价钱教育女儿,却不知道女儿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母亲伯特伦夫人性子温顺,整天就是穿着整齐地坐在沙发上,做着无聊的刺绣,“对孩子还不如对狗关心”,把家事全部交给姐姐诺里斯太太掌管,包括子女教育。母亲对她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姨妈诺里斯太太对她百依百顺,十分放纵和迎合她,使得玛丽亚骄傲自大。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类似伯特伦夫妇,一个过于严厉,一个过于不严厉,使得孩子们无所适从,就是教育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孩子们会去不严厉的一方寻求保护和娇惯,严厉的一方就没有用处。
玛丽亚生的漂亮,更让她目空一切,认为一切好的都应该是她的。
当年收入一万两千镑的拉什沃思先生搬到她家附近时,这个粗大肥胖智力平庸的年轻人立刻成了她的目标,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无论从各方面,他们都相配。
年收入是衡量一个男人最明显的标尺,像我们熟悉的《傲慢与偏见》,男主人公达西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家庭才有两千英镑的进项,达西的妹妹有三万英镑的嫁妆,伊丽莎白自己仅有一千英镑的陪嫁,所以伊丽莎白的母亲贝内特太太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五个女儿都嫁给收入高的男人。
没想到一个有钱有趣的年轻人亨利·克劳福德先生的出现,打破了她嫁给拉什沃思先生的想法。
亨利和他妹妹缺少父母的教育,在一个放荡不羁的叔叔家长大,收到叔叔的不好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他非常有手段,感情漂浮不定,虚荣心很强,常引起的女青年的爱情,又抛弃她们,以证实自己在这方面的实力。
亨利成功地引得玛丽亚和朱莉娅都爱上了他,他又不从中确定一个爱情对象,而是周旋在两人中间,只是想和她们玩玩。
玛丽亚看破亨利玩弄她的感情后,出于报复亨利的心理,想到“不能为了他放弃了索瑟顿和伦敦,放弃了丰厚的家产和荣耀”,就为了“过有钱有势的生活,要交际应酬,要见过世面,借以安慰她那收到伤害的心灵”,就迅速嫁给了拉什沃思先生,选择了一场轻率的婚姻。
其实她十分看不起拉什沃思先生,这场婚姻毫无爱情可言,为她今后的不幸结局埋下伏笔。
玛丽亚婚后离开亨廷登去了伦敦,她和亨利暂时分开了。
后来在亨利追求范妮的时候,一场舞会让玛丽亚和他再次相见,亨利天生爱勾起女性的爱情,玛丽亚又性子不端正,双方都没有什么强烈的道德感约束自己的行为,于是他们旧情复燃,居然私奔了。在英国,私奔是一场非常严重的罪行,即使以最后结婚为结局,这种恶名也要背负很长时间。人们看不起私奔的人,尤其对私奔的女性最不能容忍。
其实玛丽亚在婚前有机会终止这场婚姻,托马斯爵士从海外回来后,发现拉什沃思先生“是个低能的青年,既没有书本的知识,也不会办实事,对什么都没有主见,而他对自己的这些缺点,似乎毫无察觉”。
托马斯爵士不愿因两家联姻对自家的好处而牺牲女儿的幸福,再三询问女儿是否愿意和拉什沃思先生结婚,如果不愿意,他负责出面去解除婚约,但是玛丽亚仅仅斗争了片刻就对财产和门第缴械投降,她宁愿有无数的财产不愿意再受父亲的约束管教。
在大城市,尤其是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的人们,相亲成了结婚主要的手段,相亲时媒人总会问,你要找什么条件的人?人人都想找高富帅和白富美,这两个词一结合,“富”这个词成了男女找对象的最优条件。
富有的确好,能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尽管财产和门第如此重要,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万万不能的,因为结婚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如果彼此性格不合适,每天的相处就变成了煎熬。所以,找一个最能和你说到一块的人结婚,这样老了还能互相讲话。
玛丽亚因为对丈夫没有爱情,最终被亨利诱惑私奔,造成悔恨终身的后果。她被家人找到后,不愿意离开亨利,最后两人互相指责和埋怨,还是分手了。玛丽亚被社会所不容,最后只能在偏远乡村找地方容身。
4.避免因愚蠢而缔结的婚姻
范妮的二表姐朱莉娅,是在不恰当的时间缔结的不恰当的婚姻,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愚蠢。
朱莉娅是家中的二女儿,姨妈对她的放纵较少,她习惯了什么都比玛丽亚少一点,什么都比玛丽亚差一点,所以性子比玛丽亚好,没有那么骄傲自大。
在家中排练《山盟海誓》时,她虽然爱上了亨利,但是发现亨利在她们姐妹间耍手腕,能够自我清醒,断绝这份不应该有的爱情,还是有些自律的姑娘。
后来玛丽亚结婚后,她跟随玛丽亚四处游玩,享受上流社会风情。在伦敦将要再次遇到亨利时,她明白如果真见到他,自己可能把握不了感情,所以特地避开亨利去了外地亲戚家,以免再次坠入情网。
可是,随着玛丽亚的私奔,哥哥汤姆的生病,她得知父亲震怒,出于害怕父亲的管教,她居然用一种愚蠢的方式逃避这种管教,那就是和耶思先生私奔!虽然最终朱莉娅和耶思先生得以结婚,但是私奔的恶名已经被烙在她身上,充分显示了她的愚蠢。
我们也常常见到这样的人,出于害怕一种结果的发生,结果做了结果更糟的事情,比如,为了圆一个谎撒了更多的谎,股票下跌后还要补仓,没想到以后有更深的下跌,本来是小错误,却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这种人是愚蠢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止损,什么情况对自己有利,而且常常做出更糟糕的选择。
要避免这样的行为,需要人们多听从周围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像简·奥斯丁的别的小说一样,女主人公都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朱莉娅没有朋友,从小她就和姐姐玛丽亚在一起玩,她们受到同样的骄纵教育,培养了一样骄傲自大的性格,没法从别人身上获取不同的信息。
因为周围人没有她们家庭好,出身好,财产多,她们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的一切都好,对自己身边具有极高道德标准的小表妹范妮视而不见,她们看不起范妮,也从不认为范妮的做法对。殊不知,范妮有很多她们比不上的道德闪光点,她隐忍自知,分得清是非,早就看透了纨绔子弟亨利对她们的不良用心。如果朱莉娅能多向这个小表妹学习一下,不认为这个表妹因为家境不如她就什么都不如她,或者把这个表妹当成能倾诉心事的朋友,也许能够避免她最后的蠢行。
这次评赏《曼斯菲尔德庄园》,重点批判的是轻率的婚姻。其实这部小说可评赏点很多,它同时教给我们要以正确的观念对待恋爱,下一次会重点分析女主人公范妮,希望下篇评赏文章你还能来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