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25
公元前206年~前205年
本卷开始进入汉纪,秦朝落幕,楚汉之争开始。
楚汉之争,生逢乱世,勇气,杀伐,际遇,民心,人才,智谋……哪一个都很重要,但是后者显然是王者必备。不得民心,不善用人,不用智谋者,是项羽。
沛公,萧何,曹参,樊哙~得人心的第一步
当年沛县县令欲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县令属官萧何,曹参建议县令召逃亡者以要挟县民起义,于是樊哙召来携数十百人的刘邦,但是县令担心刘邦叛变,并要杀萧何曹参。萧何曹参逃跑奔刘邦。刘邦为人原本就大方,那时也知道笼络人心,他想了个主意,写了一封信射到城内,城内老百姓得信,杀了县令,迎刘邦立为沛公。这一事件刘邦立了名,得了萧何曹参樊哙,起义军扩大到三千人。
刘邦得张良用张良,项羽得范增不用范增
韩国人,父亲祖父以上五世相韩,张良一直想为韩报仇。曾在秦始皇东游路上雇人狙击始皇。陈胜兵败身死后,刘邦和张良都去归顺秦嘉立的楚王景驹。路上张良和刘邦很能谈得来,张良就归顺了刘邦。后来景驹死,刘邦归顺项梁。张良在陪刘邦征伐过程中每次都出正确的智谋,是个绝佳的谋士。
项梁和项羽有一个谋士,范增,楚国人,一心为楚。他劝项梁再立楚王芈心。芈心与诸侯将军定有一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显然芈心不是项梁和项羽的傀儡,芈心是真的觉得自己是楚王,项梁项羽是臣子。因为这个约定,刘邦奋不顾身先要西进。但项羽并不买芈心的账,项羽按照自己的计划打仗,谁入关中他不在乎,也不把那约定当回事。等到刘邦先入关中,在范增的一再暗示刘邦野心不小的情况下,项羽依旧看不起刘邦的野心,也听不进范增的言。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后来的楚汉之争中,项羽越发记恨芈心擅作主张定的那个约定,便悄悄把芈心放杀(流放杀害)。
鸿门宴
明有张良项伯守护,实是项羽轻敌
为啥会有鸿门宴,因为刘邦先入了关,在项羽的预设中,只有项羽才能第一个入关!刘邦不仅入了关,还大关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项羽大怒。于是刘邦和谋士们一起赶紧说尽好话编造理由示弱。张良帮了刘邦大忙,张良曾救过项羽的叔父项伯,项伯为报恩护着刘邦。项羽这个人特别爱听亲戚的话,所以鸿门宴上没有果断杀刘邦。
刘邦入秦得民心,项羽入秦失民心
他的谋士们,萧何帮他收集地图等资料,樊哙和张良劝他莫贪图秦宫富贵。刘邦与老百姓约法三章,甚得民心。
项羽的做法呢,入关前坑杀章邯的秦降卒二十万。入关后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掠财宝,无恶不作。有个韩生劝他在关中称王,他看看烧完的秦宫,说衣锦还乡,韩生讽刺他“楚人沐猴而冠”。
项羽分封
这段时期项羽大肆分封功臣。为啥诸将都听项羽的?因为项羽灭秦战功第一位。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没有按照楚王芈心和诸将的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而封其到巴蜀,为汉中王。这就是汉的由来。项羽把关中封给了秦降将,秦人非常不满。给齐和赵的分封也引起了诸侯后裔的不满。
刘邦得韩信
刘邦被封为汉王以后,谋士劝他压制怒火,韬光养晦。韩信,是韩没落士族。早先投靠项梁项羽都得不到重用。于是投靠刘邦,被夏侯婴和萧何引荐给刘邦,被称为争霸天下必用奇才国士无双。韩信面见刘邦有一大段对项羽和刘邦以及楚汉形势的分析,就是名副其实的大才。当年忍受了胯下之辱的淮阴街市,也埋没不了韩信这块金子。韩信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指出其用人唯亲,封赏不公且十分吝啬。可能项羽十分自信,认为自己是一骑当千的王,自己最厉害,不需要别人辅助,珠宝财物也不要和别人分。刘邦恰恰相反,仁义,乐于用人,豁达大方。这些属性简直就是人才吸引器,王者孵化器。
刘邦得陈平
陈平喜欢读书,乡里祭祀分肉甚均。早先为魏王魏咎服务,魏王不用他,后投奔项羽,项羽性格武断嗜杀,用人唯亲。陈平归汉。
刘邦得张耳
张耳和陈余是魏国人,为刎颈之交。共同为赵效力,但是在巨鹿之战,张耳和陈余的友谊小船翻了。当时秦围赵,赵急需救兵,但诸将兵都作壁上观不敢对秦章邯,唯有项羽破釜沉舟一战救赵,打赢了章邯,诸将才出来,其中包括陈余。不是说刎颈之交吗?张耳怨陈余,陈余委屈啊,分析了一通当时的情形,气得交了将印,张耳也不客气收了其将印。再后来项羽分封时,封了张耳未封陈余,这下陈余更生气,对张耳从刎颈之交变成了你死我亡。陈余投 同样对项羽分封不满的齐,攻打张耳,张耳败,归汉。
刘邦本身人品,并不完美,为人傲慢,看不起人,不讲礼节,好骂人,骂属下和骂奴才一样。文雅一些的人不愿为刘邦服务。比如以前有个文雅的雍齿,魏王魏豹都受不了骂,而离开刘邦。但是这些缺点呀掩盖不了优点,豁达,仁义不乱杀人,富于远见。能听进劝诫。小毛病不断大方向不错。
项羽呢,文雅多了。对人很有礼貌,给足面子。战场上是个勇士。但是打起仗来就屠城,坑卒,烹人,烧杀掠,尽失人心。小毛病没有大方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