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半的课程即将结束,而这堂课也成了我听讲最认真的一门通识课。从初中第一次接触心理健康课程起,我就对这门课和这个学科产生了兴趣,并自行搜索观看过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系的影片,比如《别对我说谎》、《沉默的羔羊》系列、《死亡实验》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以前的是,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在意的心理问题也发生变化,而这门通识课也依据我们的关注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讲解。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最触动我的有三个主题,下文以我的感想为小标题来展开。
1.人在社会中才可以成为人
在人际交往这一主题中,上课播放的纪实片《被囚禁的青春》让我感到很费解和难过。一个黑暗的屋子,一具放置几天的母亲的尸体,一个专横极端的父亲,一个无动于衷的少年,组成了一个古怪的家庭。再次想到影片中的画面仍然让我十分不适,本该拥抱阳光的少年被关在家中八年,失去与人交往的能力,其父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在保护儿子,其母为人软弱听之任之,而他本人也并未反抗并习以为常。
人是社会人之,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这既是生存需要也是发展需要。人需要从社会中获取物质资料和精神需要,脱离社会交往则二者皆得不到满足。在人际交往中,人能够对自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影片的主人公长期无法与人交往,内心不再敏感变得冷漠,与行尸走肉毫无二致,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无法有适当的思考。大学生虽未完全踏入社会,但人际交往能力是必备的技能,在交往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
2.每个人是独特的,但并非完全与众不同
在气质与性格专题中,我对自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个主题也让我认识到人与人并非全然不同。课上的活动“假设你是一朵花/一只动物/一种水果,你会是什么花/水果/动物”很有趣,在搜索我脑海中的花、动物和水果后,我挑选了昙花、树懒和山竹。幸运的是,我被抽起回答问题,从而知道在整个教室中与我在每一个问题的回答相同的同学,很巧合的是,与我在后两个问题回答相同的同学是我本专业的同班同学。从这个活动中,我既能看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又能看出一些相似点和共同点,受益匪浅。
在这堂课后面的气质类型测试中,我又对自己的气质类型有了更加明确和有科学依据的了解。通过这个测试,我了解了自己是一般黏液质的气质类型,有着偏内向的性格特征。在和同伴分享讨论后,我发现,尽管我们最后的结果都是一般黏液质,但是我们每一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也再一次说明了人与人既有相似点,又各有各的特征。
3.不必过分纠结于某一个问题
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调适主题中,最能帮助到我的是老师在讲双相情感障碍时的解释和播放的视频。生存的意义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也思考过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但是由于时间原因和各种顾虑最终还是选择自己继续思考。老师讲到,这个问题可能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去寻找的,不能强求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我觉得很有道理,生存的意义的确是需要在不断的追寻中逐渐领悟,也许很多年以后再回头思考人生的意义会有更多的角度。
视频中女孩的演讲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内容也击中了我,她说她咨询了各种心理医生过后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最终只能自己给自己答案),于是飞到大洋彼岸去寻求帮助,那个医生反问她“意义的意义是什么呢”让她突然释然。这个反问太有智慧了,我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自己的思维里困住了,甚至觉得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为什么要活着,可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想来前段时间因为思考这个问题而烦恼更像是在钻牛角尖,在寻找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甚至根本就是伪命题。
这门课让我收获颇丰,有时候课程中不经意的一个点就能帮助我解决我自己的小问题。很开心遇到这门课程,我会更加从容地继续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