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甘坑客家小镇

丙申猴年,七月廿五(2016年8月27号)。吾从佳人之迹而至鹏城,性起,寻迹于布吉一小镇,名曰:甘坑客家小镇。有传历史久矣。


四人午食而行,代步于地铁,刻钟未能达,天之甚燥,时长而心忡。虽有七月流火,在粤之云气寥寥清风。


至布吉,四人喜之已至。然其址往东西南北有余。吾心块垒。一友生计破众忧,招司机使之。大堵哀声有矣,兴致有衰,遂寐。


不知时,寐觉。小镇现之,喜而跳车。


初见小镇城楼,仰楼宇,钩心斗角,城郭有之,步楼门而入。

放眼定视,古风有之,多以商化。居所旧式,风情新潮。小吃屋屋。唯有垂柳纤纤,昨往之诗意也。


虽已商化,日月之痕未逝矣。残垣苍苔,檐下燕巢,古井清冽,羊肠走廊,青石载道,是文艺之人取景之良处也。


同行有一友,摄影余而专之,手机既视单反之感,甚是羡煞。

往来有火车穿山而行,众人登高待之。所登之址为围楼屋,围楼圆而纳气,层层有叠而分也。


步行不时,有一馆,内设新矣,所列之物咸集旧式之农作,艺术有根雕、花瓶,花轿两座。旧床一张。古之艺术,技艺于手,每每想之,叹为观止。


出馆觅新,忽有塔尖入睑,众人欲之,巧遇水帘亭。清冽自顶而下即成帘,水龙导之。虽不及珠玑成帘,亦有别番之风味也。

登塔,拾级而上,阶石有尽,不时已卒。道阻不能行。投视杂草,未见塔之模样,悻悻以石为席,坐谈心得。


时有不早,离之。同行者,有钦、豪、豪之同窗。虽为覆佳人之良辄,亦吾之财富也。

会意译解↓

我为了寻找她去过的地方,兴致一来,就去了她去过的甘坑客家小镇,听说历史很悠久了。


我们有四个人,吃完午饭就出发了。我们坐了很久的地铁,还没有到达。加上天气又炎热,大家看起来都很烦躁。虽然说到了七月天气就会变凉点的,但是在广东这里还是很燥热。


当我们到了布吉地铁站的时候,我们以为到小镇了,事实上,我们往哪里走都离它很远,我郁闷着,一个朋友出了个主意——打车去。大家觉得可行。妈蛋,堵车了。好艰难啊。还是睡一下觉吧。


不知道过了多久,睡醒了,终于到了,此前的郁闷也不见了。


我站在城楼口仰望着这座楼门,古代的风格。我们走了进去。


放眼看城内,虽然很多都被商业化了,但古朴的风格和气息还是有的。住的地方依旧陈旧,人们的生活方式很潮流。小吃有很多。唯有那池边纤纤的垂柳,突显几分诗意。

小镇商业化是商业化了,岁月的陈旧感却很深刻。残损的墙角,苍苔;屋檐下的燕巢;古井里的水依旧清甜;小而长的过道青石铺得满满。这确实是文艺青年拍照取景的好地方啊。


同行有一个朋友,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拍的相片都很好看,用手机都能拍出单反的感觉。特别羡慕他。


小镇里面有火车经过。我们爬到很高的地方去看。所爬的地方是围楼屋,


围楼屋呈圆形而且通气,层与层之间有相交,但又好像分开了。


不知道走了多久,看到一间艺术馆。艺术馆是新的。但里面摆的都是旧的东西,农用工具有那些锄头、斗笠、蓑衣、簸箕、风柜、稻谷机等等。观赏类的有根雕、花瓶。花轿有两座,老式木制床有一张。旧时的艺术,多数出于手工,每当想到这个,我都会觉得他们真的太牛了。


我们出了馆看有没有别的新花样,突然间我们就看到了一顶塔尖。大家想去看看。往塔的方向走,半路就遇到了水帘亭,水是由水管引导上去的。水再由亭顶流下成了珠帘的形状。


虽然没有玉石装饰成的珠帘那么漂亮,但依然别有一番风味。


登塔的时候,我们一步步往台阶上走,很快就走完了。尽然没路了,门被锁了。杂草丛生。因为离塔有点远还不能看清它的样子。


我们很不高兴,就用石头当凳子来坐,随便聊聊感受。


聊着聊着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就离开了。一起去的有,钦、豪、豪的同学以及我。


虽然是为了走一次她走过的路,但是这也是我的另一笔财富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