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再为掌声而讲,智慧才开始真正流淌

我们总在帮助别人“看见自己”,却常常看不见那个渴望被看见的“自己”。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认同升级”?

对身体的认同:“我必须保持精力充沛,才能应对密集的培训和咨询。”

对专业身份的认同:“我是咨询师/导师/高管教练,我必须永远正确。”

对知识与体系的认同:“我的流派才是最好的,我的方法是最高效的。”

对来访者反馈的认同:“这个案例成功了,说明我真厉害;那个案例卡住了,一定是我有问题。”

最终,我们在头脑中架构了一个“完美的助人者”的虚幻形象。这就是我们行业的“小我”——它由“我应该”、“我必须”、“我绝不能”堆砌而成。

去年的今天,一位我精心辅导了三个月的高管学员,在结业时非常真诚地对我说:“袁老师,您的方法论无懈可击,也能帮我拿到结果,但我总感觉和您隔着一层什么,您完美得不像个真人。”

那一刻,我标志性的、经过无数次演练的从容微笑,僵在了脸上。

我的大脑在飞速检索应对话术,但内心却有一个声音在低声承认:“他说得对…为了维持这个“大师”的人设,我快累死了。”

当晚,我辗转难眠,突然想到《新世界》中的那句话:“小我的本质,是永远满足不完的欲望和需求。

我恍然大悟——那个渴望被每个学员崇拜、被市场认可、永远不能露怯、拼命维持“专业形象”的我,不正是被“小我”完全绑架了吗?

我们这些知识IP、培训师、高管教练,整天传授“认知升级”与“知识变现”,可我们自己的“内在领导力”呢?是否也被“小我”篡了位?


一、 光环之下的“专业小我”:我们不愿承认的内心戏

在《新世界》中,托利指出,小我随着我们对外在的认同而不断壮大。请审视一下,你的“小我”是否经历过类似于这样的膨胀:

对专业头衔的认同:“我是XX领域专家,我必须一言九鼎。”

对市场地位的认同:“我的课程定价、我的出场费,定义了我是谁。”

对学员成果的认同:“这个学员成功了,是我的模型厉害;那个学员没拿到结果就是我的失误。”

对知识体系的认同:“我的方法论是独创的、最牛的,必须捍卫我的知识产权。”

最终,我们在头脑中架构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权威”幻象。这就是我们行业的“小我”——它由“我必须正确”、“我不能被挑战”、“我要保持神秘感”构筑而成。

这些台词,你是否耳熟能详?

“这次直播在线人数不如上次,我的影响力是不是在下降?”

“同期出道的知识博主已经那么成功了,你呢?”

“那个新冒出来的IP,讲的都是我的二手知识,凭什么那么火?”

“如果这次给企业高管的方案不被采纳,我的专业形象就崩塌了。”

......

你看,小我正通过比较、评判和对“更多”的渴求,巩固着它脆弱的王国。

二、 “痛苦之身”:我们无人言说的价值焦虑

更深处,那些在高强度输出、市场竞争和身份维持中积压的疲惫、焦虑与孤独,会形成 “痛苦之身”——一个沉重的负面情绪能量场。

它平时被你的专业素养和公众形象完美包裹,但触发点无处不在:

- 当精心准备的课程被学员一个心不在焉的表情打断时,你感到的不是平常心,而是价值被否定的恐慌

- 当合作方在价格上反复纠缠时,你感到的不仅是商业谈判,而是个人价值被贬低的愤怒

- 当夜深人静,褪去所有光环,你面对空白的PPT时,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深层的匮乏感与怀疑——“还有什么可以交付的?”

痛苦之身可以在当下随时就被激活。一个按钮随时就被按到了,然后整个人的情绪就炸了。

我们都曾在某个独处的时刻“炸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羞愧——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掌控不了的助人者,还有什么资格帮助别人?

然后在第二天继续戴上专业的面具,仿佛昨夜那个脆弱的人与自己无关。

三、 三个超越小我的“临在”练习:从知道到做到的桥梁

理论我们都懂,关键是如何在快要被淹没的瞬间,找到那根救命稻草?

对于追求效率和结果的我们,需要的是可执行、可见效的内在修炼。

而“临在”状态,正是解药。

练习一:权威的祛魅——说“我不知道”

在合适的时刻,尝试放下专家的架子,坦然地说: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目前的思考也不成熟,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应用场景:

被学员或客户问到难题时。

内部团队讨论,无需你扮演“全知之神”时。

效果: 这瞬间的真诚,打破了小我构筑的“全知”盔甲。

你会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轻松,信任反而在“不完美”中得以建立。

因为,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练习二:把情绪当客人——深度接纳而非压抑

当情绪已经到来,试着在心中对它说:

“欢迎你的到来,请告诉我,你想让我看见什么?你想给我传达什么信息?”

给予其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不抗拒,对情绪保持欢迎与好奇的态度。

应用场景:

辅导学员/高管教练后感到挫败时;

面对棘手的案例感到焦虑时;

对工作产生倦怠时。

效果: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把负面情绪视为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带来讯息的信使时,它的能量就开始转化。

情绪被完全接纳的瞬间,就是它开始消融的瞬间。


练习三:念头的商业计划书——不投资负面思维

当“我的知识体系过时了”或“这次项目可能会搞砸”的念头升起时,把它想象成一份递到你面前的、充满悲观论调的商业计划书

你可以审视它,但不必立刻签字投资(认同)。对自己说:

“我收到了这个想法,但暂不采纳。”

不要对每一个升起的念头“拎包入住”。

当脑海中出现“我真是个失败的咨询师”时,立刻觉察:“啊哈,小我又在播放‘苦情剧’了。我听见了,但我不打算住进这个剧情里。”

应用场景:

面对新项目感到焦虑时。

看到竞争对手的动向而自我怀疑时。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时。

效果: 你从“思维的囚徒”变成了“思维的CEO”。

你掌握了决策权,不再被每一个灾难性的念头牵着鼻子走。你认出了念头只是念头,它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你不再是剧中的悲情主角,而是剧场的冷静观众。

你不再与那些念头粘着和认同,而是守住你内在的平静与定力。

四、 最难的一课:影响力≠自我价值

说真的,我们这行,最容易将“市场声量”与“自我价值”划上等号。

西班牙语的“Te quiero”既代表“我爱你”,也代表“我要你”。

这像极了我们与事业、与粉丝、与影响力的关系:

我们说的“我爱我的事业”,底下是否藏着“我要事业带来的名望与收益”?

我们说的“我爱我的学员”,底下是否藏着“我要他们的认可与追随”?

真爱之中,向来从无欲求。

真正的赋能,是成就对方,而非证明自己。


修行不是要成为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破除我执,回归本体

东西方修行殊途同归,都在做同一件事:消融自我感,回到当下。

当我们能够“明心见性”,擦亮意识之光,升起内在洞见,才能真正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认出万物背后同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当我们能够见自己——越过“专家”、“导师”的自我感,认出那个本自具足的生命本体;

我们才能真正的见天地——在瞬息万变的知识市场中保持内在的定见与洞察;

最终才能见众生——在你的每一个学员和高管客户身上,唤醒他们本就拥有的智慧与力量。

你比你所有的头衔、课程和粉丝数加在一起,都要浩瀚、恢宏、巨大得多。

愿我们都能在每一个当下,带着觉知与真实,既赋能他人的成长,也安住于自己那颗无需外部认证、本自具足的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