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德语的口语和听力是最重要的形式以及能力,其中听力是口语表达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听懂了别人说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否则,没说找话说会非常的尴尬。在听懂的基础上想要有流利的口语表达,也需要其它的一些练习。
虽然这是我在德国生活的第十年,现在还是有听不明白的时候,这多少是个问题。今天思考整理德语听力能力提高的一些想法,给自己和有需要的朋友们。
2. 为什么听不懂?
“Farasis Energy, Anbieter von Lithium-Ionen-Batterietechnologie und Pouch-Zellen, hat ein neues Modulkonzept für Batterien entwickelt. Laut einer Pressemitteilung von Dienstag (28. März) sollen die neuen Module die thermische Ausbreitung bei Hochenergie-Pouch-Zellen verhindern und dadurch die Batteriesicherheit erhöhen.”
(来源:“https://www.automobil-industrie.vogel.de/farasis-energy-entwickelt-neues-modulkonzept-fuer-akkus-a-9359cbf237340ba239ecbb9d50e531c9/”)
不知道上面这句话大家看懂了多少?如果是听到的话,又能听懂多少?如果做一个语法分析的话,应该也不难发现,实际上句子结构很简单,没任何复杂的语法。最大的难点是一些专业词汇,这些专业词汇对应的中文可能不是专业相关的人也不懂,所谓术业有专攻。
所以不是所有的“听不懂”都是一样的“听不懂”。 实际生活里如果有听不懂的情况,可以事后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听不懂。不要简单地归结于德语不好。如果这个对话是纯中文的语境是否有可能听懂?如果你设想的中文语境也听不懂,这其实跟学德语没关系。德语不好就要学德语,专业知识不够,就要考虑在需要的情况下去学习专业背景知识。如果自己本专业的词汇自己却听不懂,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也是我们实际上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可以提高的地方。
3. 不全面的知识储备
我相信你肯定也会遇到这种场景,明明一个词自己看到的时候知道是什么意思,听到的时候就是死活想不起来什么意思。这说明这个单词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全面的知识储备,就是学了但是没完全学会的意思。完全掌握一个单词意味着:看到(视觉)或者听到(听觉)这个词汇的时候能够迅速意识到它是什么意思,在需要写(视觉)或者说(听觉)这个词的时候能够想到这个词并且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大概学德语的第三年,入学一年以后的时候,大量这种看得懂但是听不出来的词汇。这对于我们这些非德语专业一门心思过德福赶紧入学的人来说,非常非常的正常。 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信号接收和处理的过程。大脑接受图形信息(阅读)或者音频信息(听)并处理,然后做出音频(说)或者图形(书写)形式的反馈。阅读的时候能理解不等同于听到的时候能理解,能自己写出来不等同于自己能说出来。这四个方面其实是靠着单词的意涵强行联系在一起的,本身没有特别大的联系。 据我观察,我们对于音频信息的学习和记忆大概是不够的。另外有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的母语中文和德语差距特别大造成的。具体原因就没办法探究了,毕竟我自己也只是业余的!
4. 基础音节听不清
为什么明明学过的单词却听不出来呢?单纯从发音的角度去看,每个单词都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音节组合起来的信息载体。音节都听明白了是调取信息理解单词意思的基础。每个单词都听明白了,句子才有可能明白。这个听清楚音节的能力就是需要练的地方。音节合起来就是单词,单词合起来就是句子。听得清音节才能听得清单词,听得清单词才能听得清句子。要想听得清,就只有靠练习靠多听。人的天分不一样,所以需要听多少遍才能听得清就看自己的天分了。剩下的就是毅力,总之就是练到自己真的听得清为止。
5. 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
铺垫了这么多,现在开始谈怎么练听力。我觉得有两种办法: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被动练习的核心是无意识重复,让大脑在潜移默化中适应德语,比较轻松,但是就是学的不牢靠。主动练习的核心是自己有意识地去听内容,去重复或者听写,效果很明显,但是也很累人。我觉得比较好的状态是两种方式交互使用。
被动练习: 如果目前还处于音节单词听不出来的阶段,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听,让自己的大脑适应这些音节信息,分辨出这些音节信息。甚至不要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什么,你就听,吃饭听,走路听,上厕所也可以听,听到最后每一个音节和单词都能听出来了,也就是所谓的打开耳朵了,这就算是有效果了。到了中高级阶段,也可以一边做事情一边听德语播客或者视频节目,就当解个闷。 主动练习: 无法避开的道路。 无论做什么事情,主动练习都是提高的必经之路,且势必是很痛苦的。甚至连跑步这样听起来没难度的运动都需要主动练习。我记得当时学德语的第一年就住在歌德学院,晚上在教室里做听写练习。一段三分钟的听力,听一个小时也听不出来什么东西,那个痛苦真是心理上的,无边无际的挫败感。当然现在回头看,其实是因为被动练习做少了,当时其实耳朵还没打开,还听不全音素和音节,听写肯定是有问题的。到了德国的前半年才真正地做到了绝大部分的音节和单词都能听出来,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耳朵打开以后要做的事情是建立音频信息和意涵以及图形信息的联系。也就是说我听到了一段声音,然后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或者它写出来是什么样。这种连接需要瞬间完成,这也是主动练习的目标。 那么如何建立这种联系呢? 1. 对着文本听(适合德福备考前后) 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我个人经历告诉我这个有效。如果不看文本单纯地听,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什么。至少听完以后要再去看一遍文本,看文本的时候如果不听,那就其实只是看明白了而不是听明白了。而且看和听之间隔了很久,实际上也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了。 所以我还是觉得对着文本听很有用,但是前提是视觉信息的接收没有干扰音频信息的接受。存在一种可能性,眼睛看着单词知道是什么意思以后,耳朵就懈怠了,其实没有真正地听进去。这也是这种练习的难处,听了但是没完全听。 这种练习需要持续很久,直到自己真的能脱离文稿听出来绝大部分内容,剩下来听不懂的内容是因为生词。这个时候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2. 脱离文本听录音(适合中高级以上水平者) 默认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不看文本地听出来绝大部分的内容,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听录音学单词,根据上下文判断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能够听出来这个单词怎么拼写,然后去查字典学单词。前一个阶段是先图形,再语音,而这一个阶段是先语音再图形。这个时候学德语,感到的是轻松和愉悦。不再有无边无尽的挫折感,而是满足感和成功感。这一切都是自己坚持的成果。
6. 写在最后
今天的文章其实说到底就是让大家沉下心来好好练习。语言是一门工具,够用就好。每个人有自己的具体目标,A1, A2, B1, B2, C1, C2。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自己的计划然后去投入。 捷径是绝对没有的。除非是天赋异禀,不然真的很难说2年把一门外语学到特别高的水平。那种半年零基础到C1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骗子。天才的路径我们没办法复制。骗子的路径我们也确实走不起,毕竟钱不够。 剩下来的你我这些普通人就老老实实地慢慢学吧。有需求就多学点,没需求就少学点。就算是在德国也不是非要会德语,没德语也可以活下去。 语言是一门工具,购买一套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格。出的价格(付出的时间)高,买的工具就好。出的价格(付出的时间)低,买到的工具就稍微差一点。但是工具嘛,够用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