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久之前便听说过这个书名,当时没有细细去了解,一直以为是一本如何修摩托车的工具书。近期,偶然看见相关推送,才发现这是一本类似于《苏菲的世界》的哲学书。搜索后发现,豆瓣评分非常高,于是便开始拜读。
正文: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被誉为“七十年代的梭罗”,他是美国作家与哲学家。在本书中提到他一直带在身边的书籍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在大学时主修生物化学,辅修哲学,研究生读的是传播学。因为对哲学感兴趣,1950年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学成之后担任的却是修辞学教授。回到美国后,在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因而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哲学理论——良质。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最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治疗,接受过28次电击疗法。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10岁的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从美国明尼苏达州一直到加利福利亚。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这本书写出来之后由于很多内容晦涩难懂,连续被121家出版社拒绝,直到1974年,一家出版社才顶着压力出版了这本书,作者也只拿到了3000美元的预付款,出版社的编辑告诫他:别指望靠这本书挣钱。但是出版后,销售量惊人,超过500万册,成为70年代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目前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它是"世界上被拒稿次数最多的畅销书”。
波西格说:“有的人可以谈论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我却只想谈论如何维修一部摩托车,我认为我必须说的这些更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书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作者的旅行,即他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克里斯,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另一条主线是作者的思想之旅,他托名斐德洛,与儿子谈论各种话题。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作者跟他的儿子克里斯,还有朋友沙德兰夫妇一起,骑着摩托车,来了一次横跨大半个美国的旅行。伴随着旅行中的种种经历,作者开始整理自己一生中那些重要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说是“禅思”。其中很多禅思是借着修理摩托车这个场景来讨论的,所以,书名才会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他们从美国中北部的明尼苏达州出发,一路向西,到了美国的西部海岸,然后又沿着西海岸向南部骑行了一段,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总共骑行了18天17夜。
曾经有句很火的话:“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遇到多少人,见到多少未知的风景,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认识了自己。”这句话形容波西格的旅行太适合了。相对于书里痛苦的剖析自己,艰难的寻找自己的心路历程,摩托车骑行的描写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能够放松下来的调剂。旅途中景致、见闻的描写,唯美质朴,很有意境。波西格的旅行没有名胜古迹,也少有美轮美奂的风景,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一望无际的草原和风的单调;有时也会找一张冰冷的椅子坐下来,呆呆地望着摩托车,什么事也不做。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波西格在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普通人看摩托车就是一辆摩托车的样子;摩托车维修技师看摩托车是一堆机械的组合,是零件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我看我的摩托车,它是存在于我心中的一条因果线,从它被我购买,到将来它会变得老旧,每个时期它是什么样子,都在我心里有对应的面貌,我一想到摩托车,我的这辆车就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
波西格用较大的篇幅去阐述一个他自创的概念“良质(Quality)”。他认为世界分为良质、心和物。良质是心和物之外的第三种元素,能够把唯物和唯心二元世界统一在一起。他又把良质扩展到其他的领域,理性和感性和谐统一,人和世界能够和谐相处的解决办法,物质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人能够接受技术并且拥抱技术的关键。至于良质到底是什么,作者没能给一个清晰的答案,他认为“不可以被定义的”。就像《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可以说得出口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核心,是万事万物的起源,不过,看不见,摸不着。在本书中良质也是核心,超然万事万物之外而存在,又联结着万事万物。
波西格说,很多骑摩托车的人很害怕摩托车的问题,出问题时情绪就很差,而且,摩托车专业人员对待摩托车也很粗鲁,做起事来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投入。他们一边修理摩托车,一边听音乐,波西格说,这样是没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他们一边需要科技,一边又诅咒它。我相信他们很明白这点。这正是他们厌恶科技的原因,他们并未提出一个逻辑论题,他们只是做出直接的反应。而在波西格看来,修理摩托车其实是一个理智的和需要科学方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只是需要熟练技术的劳动。一个外行站在旁边看修理人员修理摩托车,会误以为修摩托车就是个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实际上,修理摩托车最重要的工作是“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好的修理人员在工作时很少讲话,也是因为要专心思考。
波西格甚至认为,人类要改造更大范围的外部世界,改革的方法也不是从政治方面着手。这样做,必然会涉及各种主体和客体的分别,涉及各种主客体关系的重新处理,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他认为,更好的方法,不如先从一个人的“心灵、头脑和手”开始改造,从一个人如何对待他和工作的关系、他和世界的关系开始改变。
无论是从事修车、设计等等技艺性的工作甚至是其他任何工作也好,借鉴著名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话:“一流的天才是头脑中同时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想法,还能继续思考”,这是我们可以达到且应该追求的境界;维持这种“双轨分析法”的根本是“良质”,我们普通人可以借鉴禅修的方法,进入禅定时刻,刻意练习培养起寻找“良质”的能力,从而领悟工作美学。
书中最后一段写道:“当然,试炼永远没有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结语:冰冷的机器与有温度的思想同时存在,却并不能完全统一,其实,也不必统一。
佳句摘抄:
1. 我并不想仓促行事,因为仓促本身就是 20 世纪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2.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3.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4. 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游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