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需求:让顾客无可救药地爱上你的产品
那具体怎么做?亚德里安在《需求》这本书里总结了“6大关键”。
第一、为产品赋予魔力。
非常优秀≠有魔力。有魔力的产品,能创造情感共鸣并把握市场方向。
第二、化解生活中的麻烦。
因为麻烦,所以需求。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指明了引爆潜在需求的金光大道。
第三、构建完善的背景因素。
为了化解客户身边的麻烦,你必须全盘兼顾,把所有相关因素联系在一起。
第四、寻找激发力。
你要找到杠杆,并撬动它,才能激发人们采取行动。
第五、打造45°产品精进曲线。
你到底能以多快的速度改进产品?一发布,就更新,才能把东施效颦的模仿者挤压到更小的空间中去。
第六、去平均化。
没有一种需求,叫“平均需求”,要更精准地满足各类客户的不同需求,去除冗余,填补缺陷。
第四:激发力:为什么人们称赞你的产品却不购买?
激发力,把潜在需求,激发成真正需求。
用户心中的需求,常常被“惯性、疑虑、懒惰、习惯和冷漠”包裹着,处于休眠状态。你也要激活它。
具体怎么做?
既然真正的需求,包括“产品功能”和“情感诉求”两方面,激发需求,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开始。
1. 激发“产品功能”的需求。
激发用户对功能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体验”了。
雀巢公司有种叫 Nespresso 的胶囊咖啡机,能非常方便地制作香味四溢的咖啡。但这款咖啡机从上世纪70年代被发明出来后,销量并不好。雀巢管理层一度认为,这是不是一粒“假种子”?当时的CEO 毛赫扛住了压力,给 Nespresso 再次尝试的机会。
Nespresso 团队做了用户调研,发现只有1%的浓缩咖啡爱好者听过 Nespresso,但买过 Nespresso的人,绝大多数都很喜欢这款产品。他们意识到,大部分潜在用户的“需求”处于休眠状态,需要被激发。
于是,他们决定和更多航空公司合作,在1100架飞机的头等舱装备了这款咖啡机;让每年350万高端旅客可以品尝到 Nespresso 制作的咖啡,激发用户被“休眠”的需求。
同时,他们让零售商不仅展示 Nespresso 咖啡机,更要让用户体验咖啡机的使用,和品尝咖啡的味道。数据显示,提供“体验”的商店,咖啡机的销量是仅提供展示的6倍。
接着雀巢又推出了“精品店”,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品牌体验店”。精品店推出后,Nespresso 销售额明显上升。2001年,精品店占全年销售增长的28%,第二年34%,第三年37%,第四年42%。
通过体验,给客户一个爱上你产品的机会,很多人就真的会爱上它。
2, 激发“情感诉求”的需求。
激发用户对情感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营销”了。
雀巢 Nespresso 不仅开了体验店,还重新设计了咖啡机的外形,从传统的四方形黑盒子,变为极其性感的造型,来激发用户的“情感诉求”。
然后,雀巢选择在昂贵,但更富表现力的电视媒体上,宣传这款“咖啡机中的阿玛尼”。
听说过一件产品,与实际购买这件产品间的差距,就是需求激发力。激发力通过使客户克服旧有的惯性,同时强化产品的魔力来发挥作用。雀巢的电视广告再次证明“颜值,就是正义”。第一部广告在圣诞季播出后,销量迅速翻了几番。
电视广告的作用,告诉我们:其实很多人对这款咖啡机都有需求,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电视广告,通过情感诉求的方式,把休眠的潜在需求,激活了。
这就是“激发力”。今天,我自己就在用雀巢的胶囊咖啡机。我要感谢毛赫,没有把胶囊咖啡机当作是“假种子”给扔掉,而是选择“激发”它。魔力产品本身十分珍贵,但若没有激发力,就算魔力再强,也未必能吸引到多少需求。
A1:回忆一下你最近购买的优质产品,从第一次听说它,过了多久你才最终把它买回家?是什么激活了你的需求?
第五:45°精进曲线:缓慢的改进,就等于平庸
什么叫“45°精进曲线”?
用户的需求在深入、在升级、在变化、在消失。
构建一款魔力产品,从来都不是一次成型的。“发现需求、创造需求”这件事,很不幸,从来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
为什么是45°?因为进步的坡道要足够陡峭,才能快速匹配用户需求的变化,同时也是给竞争对手的“恐吓”,别来了,等你准备好,我已经又十万八千里了。缓慢的改进,就等于平庸,避免竞争的唯一方法是从一个极致走向另一个极致。
那怎么保持这种精进的状态呢?你可以分三个阶段,使用不同策略。
1、探索期:定型。
发现需求的开始,是探索期。从你想象的需求出发,到真实的用户结束,这个快速试错的过程,叫做:定型。
曾经有款 App 叫 Burbn,用户可以在某个地点“签到”成为领主,分享照片。但这款产品并没有带来用户的井喷。于是它的开发者 Kevin 迅速调整,他发现用户对照片分享非常感兴趣,就把这个功能独立出来。这就是著名的 Instagram。2012年,Instagram 以10亿美元卖给了 Facebook。
Kevin在探索期,不执迷于所谓“初心”,快速试错,最后定型了真正的“需求”。
2、成长期:优化。
需求一旦被验证为“激活的种子”,用户就开始爆发式增长,这就是成长期。
在这个阶段,不能把成长归因于“完美”满足了真正的需求。没有需求会被完美满足,你一定还可以做得更好。这就是:优化。
纽约有家三明治店 Pret A Manger,它的创始人不相信有“被完美满足的需求”,一直在对食品进行优化。酸黄瓜菜单改了15次;布朗尼蛋糕改了36次;胡萝卜蛋糕改了50次。最终在全球开了250家连锁店,年收入3.2亿美元。
3、成熟期:多元。
即使用户增长饱和,产品到了成熟期,探索需求的脚步,依然不能停止。
《5分钟商学院》两季已经拥有了20多万订阅。我们探索了一年多需求,打磨了一年多产品,理论上,已经进入成熟期。但是,还能提供什么价值?这就是:多元。除了线上课程外,《5商》从来不敢停止创新,提供线下大课、参访游学、周末私董会、甚至得到第一份奖学金等等,来满足学员多元化的需求。
A1:你见过最好的,始终保持“45°精进曲线”,紧跟用户需求变化的产品,是哪个呢?
第六:去平均化:一次增加一类顾客
发现需求、创造需求的“第6大关键”:去平均化。
虽然你很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满足所有人需求的方法,不是满足一个统计学上的“平均需求”,而是“去平均化”,满足每一类人的“差异化需求”。我们做不到“每一类”,但是可以做到,一次增加一类,不断丰富。
没有一类客户,叫做“平均客户”。在“平均客户的迷思”的指导下寻找需求,只能导致功能过剩(提供很多人不需要的功能)、或者功能缺乏(忽略人们实际需要的功能,比如方便停车),或者纯粹的错误(依据猜测和近似性来选择功能,而不以现实为基础)。
“古典音乐”是平均需求,“古典音乐+方便停车”,是“新观众”差异化的需求。
那老观众呢?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调研结果又让大家大跌眼镜。老观众很喜欢看到年轻人来听古典音乐会。于是,交响乐团把年龄大的人排在后排,年轻人排在前排,让老观众享受那种“后继有人”的满足感。
“古典音乐”是平均需求,“古典音乐+后继有人”,是“老观众”差异化的需求。
具体应该怎么做到“去平均化”?亚德里安给出了5点建议。
1. 版本去平均化。提供产品的差异化版本,比如 iPhone 的多个配置。
2. 服务去平均化。提供带有第三方差异化服务的平台,比如 iPhone 的应用商店。
3. 行业去平均化。提供针对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比如苹果针对教育、政府等行业的定制解决方案。
4. 个人去平均化。提供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定制产品,比如亚马逊根据你买的书,推荐你可能也喜欢的书。
5. 组织去平均化。设立新的部门,或者新的公司,专门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服务。比如雀巢为浓缩咖啡市场,而设立的独立品牌 Nespresso。
A1:你见过哪些产品,是通过“去平均化”,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获得成功的呢?
A3:拆书帮的RIA训练营目前似乎进入了瓶颈,报名参与者保持在一个数量之后再没有上升过。
请结合本周学习内容,挖掘拆书帮学习者的需求,设计出适合拆书帮推出的新产品。
做不出来啊。A1都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