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阅读,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着一份不一样的情愫,因为我是其中的作者,更因为我是1+1读书俱乐部的共读者。于是,在温暖的字里行间,我更清晰地看见了“好老师的模样”!
一、用真爱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利处境,尊重学生在不利处境中做出的出格的事情。”——严权纲《爱 相 随——谈如何“爱”学生》
好老师一定是充满爱的,而且是有智慧的爱。在师生相处之中,她会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当孩子们有正当想法、有正能量的做法时,我们肯定会尊重,还常常会给予鼓励;可当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时,我们还会记得“尊重”吗?还是已经在心里默默为他贴上了标签——“他就是个问题学生”?有些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置于某些孩子的“对立面”,艺术地称之为“斗智斗勇”。但孩子们毕竟是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就连我们自己也会犯错。况且,正如叶海燕老师说的“孩子们那么纯真,没有受到社会很深的浸染,何来心机,何须斗智斗勇,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斗情’。”我觉得,“斗情”这个词非常有意思,有了真情的支撑,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会宽容错误,因为每次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都是成长的开始。
二、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自省。
等待意味着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自省。——刘珍燕《学会等待,静候花开》
很多时候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法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一个知识点重要很多。——罗花金《我们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这本书里有很多篇读后感都谈到了“思考”。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教给孩子们知识,知识终将是要遗忘的,而应该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但思考是需要时间来等待的。我们总是很着急,着急课时不够,着急课上不完,所以我们便不停地缩短思考的时间,然后迫不及待地把我们的答案道出。我们应该“慢”下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角交还给学生,而这需要的是教师更用心、更努力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力。
三、激发潜能,助力个体成长。
我认同李希贵老师的观点:“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换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白云《撒播种子,面朝阳光》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作为科任老师的我也常常会把焦点放在班级这个群体层面,更关心这个班级怎么样?平均分如何?总体排名怎样?但却缺乏“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现优势、激发潜能,让每个生命都朝向自己最灿烂的方向绽放?每一年,我们都有特殊生日志,但更多时候是流于形式。如果,作为科任老师的我们,能真的静下心来长期关注某些孩子,不断地创造契机激发他们的潜能,把他们向前推进一步,再推进一步。
四、愿意改变,努力实践。
朱永通老师结合著名的“一厘米主权”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曾清源《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愈发觉得好老师都是愿意去改变的。改变有时候意味着痛苦,因为我们要离开“舒适区”,去挑战自己。但好老师总是愿意从“一厘米”开始,去营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春天”。
改变,从专业成长开始。这是一本书,又是N本书,它是老师们的阅读史的一种记录。好老师总会看很多好书来滋养自己,润泽自己,从书中汲取新的思想、新的力量,然后去践行更好的教育。好老师总会努力把自己的课堂提升得更好一些,用专业智慧启迪那些成长的心灵。昨天,格致中学张宇老师上了一节高一政治公开课,老师的专业水平与引领让学生的思考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张老师的逻辑论证式的教学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坚定了好教师一定拥有深厚的专业能力。
改变,从教育教学反思开始。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字,老师们都从名家的文字里走进自己的教育现场,去反思教育教学里发生过的那一段段故事,或精彩,或暗淡,或欣喜,或遗憾。当我们带着新知重返教育教学时,我们会开始与自己对话,看见不足,实现改进,书写更多的精彩。
改变,从课堂创新开始。无论是读《世界是平的》,还是读《创新者的课堂》,我们看到好老师都不断提出了“创新”的呼唤。从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再到内容创新,好老师总是走在挑战自我的路上。
《阅读,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描绘出好老师的模样越来越清晰,也让我更准确地看见自己的短板与优势。每个人读她,都会遇见自己心中的好老师,然后你去实践去改变,未来的某一天,一转身,你就遇见了未来那个心仪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