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图片的文字截取自【北大一等奖作文《卖米》,看哭了】——<麦子熟了>
今天早上起床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叫《卖米》。是北大才女根据生活经历创作的一篇写实文章,记录她和母亲去集市卖米的故事。
我边看边哽咽,因为市井小民“讨价还价”的场景我也曾历历在目,“它”就像一个锥子,刺痛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针对这篇文章,除了热泪盈眶之余,我思考的是“穷人思维”如何才能扭转局面,做到及时止损?
01 农贸市场的记忆
父母在广州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农贸市场做蔬菜批发生意到今年已经18年了(主营卖白菜、包菜、娃娃菜)。而从10岁开始的每年寒暑假,我来广州,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去菜市场帮父母“打下手”。
做蔬菜批发是一件很辛苦的营生,父母每天早上凌晨2点钟不到就起床去菜市场开市,我和姐姐比较幸福一点,可以睡到4点左右再过去,因为4点到7点是最忙的时候。
“打下手”做的不过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比如帮忙撑开装货的袋子,父母去送货的时候守着摊位,帮忙把白菜最外面的坏叶子剥掉,好让白菜摆出来的时候看起来新鲜点。
经常一边剥菜叶一边听父母跟小贩谈价钱,早市的时候菜很新鲜,人流量很大,但只要天一亮起来,行情就截然不同了。听得最多的就是像《卖米》当中的情景一样的“讨价还价”,精细到一分钱一分钱的还:
这一包包的白菜多少钱一斤?
8毛
太贵了,少点,七毛卖不卖?我看前面那家档口还卖6毛5呢!
老板,一分钱一分货,他们拿货都跟我们不一样,你也是识货的人,8毛真的不挣钱,真少不了
7毛5行不行?
不行,你再加3分,7毛8,好不好?
一口价,7毛5
7毛5我不挣钱,这个价卖不了.........
经常就这样,清早的时候看着人潮涌动,很多人来询价,但是你一分我一分,就是舍不得让利,眼看着天很快就亮了,再不卖就卖不出去了,多留一天,菜不新鲜就卖不到好价钱。并且,今晚再拿货,白菜会不会再掉价也是件说不准的事。
旁边的妈妈都开始干着急了,一直劝爸爸说7毛5能卖就卖了吧,不挣钱也得卖出去呀,你货囤在这里,多囤一天就是多耗费成本,说不定就卖不起价了。
终于,8点钟。有人来问价了,爸爸一咬牙一狠心,喊“7毛5”。可这个时候来询价的通常都是些出不起价的小贩,7毛5都嫌贵。
真就应了妈妈那句话,越卖越卖不起价,然而就算心里憋着那股子委屈,也得狠心把货脱手了事。
但小贩是不理会这些早上还卖8毛的菜的,也不懂父母的挣扎和纠结,直接把价压到6毛5,又是一轮循环的“砍价”。父亲还是舍不得把货贱卖掉,毕竟这些货是他昨天晚上整宿没睡觉,去更大的批发市场进来的货,然后又要装车又要卸货,6毛5,本钱和车费都值不回,这还不计算他的劳力成本,这个是真的卖不了…….
母亲再一次干着急,很想把货脱手,但是又僵持不下,于是无奈拖到了第二天凌晨3、4点。
但行情不好,昨天的拿货价跌了,今天大家全都从3点钟开始就喊价“六毛五”,别人来询价,看到是昨天的货,最多最多出价6毛,但是货不能再囤着了,就算是5毛8也得甩卖出去呀
每每这种时候,我和《卖米》的作者一样,就会生出一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无奈感来。
生活真是太不容易了,有时候稍微一犹疑可能连“及时止损”都成全不了。而穷人的“不舍得”就像一个困境,把弱势的一方困进了一场“恶性循环”......
02 母亲节给妈妈买衣服
今年的母亲节,想给妈妈买点啥,于是带她去逛街买衣服。
但逛的时候,总感觉她对商场的衣服很不满意,挑三拣四总觉得不好。有一件我真的觉得很合身也很好看的衣服,她一开始试的时候,也挺满意的,但是从试衣间出来又说不要了,不喜欢,肩的地方感觉有点紧。
所以,很遗憾我只能放弃不买。
后来快出商场时,我看到一件适合我穿的短袖衬衫,试了一下挺合适的,于是就爽快地准备结账。我妈问多少钱,我回答138,她惊讶的感叹:这么贵!不就是一件短袖吗?
我不想让她觉得我挥霍,我就把衣服放回去,说那没事,我们再挑一挑(因为今天出来的目的也不是给自己买衣服)。但是妈妈神奇般的说:干嘛不买,你喜欢你就买呗!
我很高兴地拿着衣服出了商场,但是,转头被我妈拽去了农贸市场旁边的一家成衣店。装修极其简陋不堪,说是店,不如说是由很多竹竿搭起来的一个棚子。
妈妈走进去,开始兴致勃勃的挑衣服。我觉得店里的衣服都太老气了,想把她拽去另一个商场,但是她说:这里挺好的,这里能“讲价”,你刚刚带我去那地方,价都讲不了,我刚刚试那件衣服居然要119块钱呢!100多在这里绝对可以买两件了…….
这时我才心如明镜似的想明白,原来刚刚商场里我说好看的那件衣服,她并不是不喜欢,也不是不舒服,就是太贵了........
最后,她喜滋滋的在这家能“讨价还价”的店100块成功拿回去两件衣服。
我看着她高兴的样子,心里一边难过一边高兴。觉得自己真没用,肯定是因为挣的不多,所以妈妈才想着不能给我“添负担”吧。
但又或许这是她们这辈的老人家的习惯,就是舍不得,就是不还价就好像很吃亏的心理。(当然了,这样想其实更多的是我的一种自我安慰和救赎,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歉疚感”)
【几点感触】:
其实,从现实角度的对比来看,我真觉得我家并不算穷。根本没有必要做到我妈这种“节俭”的程度,但对于他们,我们除了“理解”,可能更多的时候是要通过不断地带着他们适应新时代消费,来提高他们对“金钱”的阈值。
另一方面,有时候老人家也明知道不是因为实际上的“穷”,而是由于以前过惯了的苦日子,带来心里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可以说,以目前的局面来看,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力扭转她们因为“讨价还价”的习惯,而最终导致仍然要吃“更大的亏”的思维模式。就像以前网络流行说“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一样,普罗大众的无奈和挣扎你也想象不到。
每个普通人家里可能都有一对最“节俭”的父母。——你买什么的时候,多贵都行,喜欢就好。但他们自己甚至连看病时,都会自责自己怎么又“拖累”子女了?
他们也是一对最“计较”的父母。——谈生意时,少一分都不愿意让,一定要挣。但培养我们成长时,我们浪费多少他们都觉得这是成长的必要。
他们在生活中有他们“讨价还价”的习惯,但这个习惯源于他们想要为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再多攒哪怕一分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