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的法则,它好像人拉开一张弓一样吗?太高了要适当往下调整一下,太低了就要往上调整一下,多余的部分要减去,不够的地方要补足。天道的法则,把多余的减掉把不够的补足。人类的法则却不是这样的,不够的反而要去掉,有多的反而让它更多。谁能够把多余的部分拿来与天下万物分享呢?只要天道才可以做到。这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圣明的人往往努力为天下百姓服务,却不去自恃自己的作为,事业做成功了却不会独占功劳,他们的这种不为个人欲望支配的品格才显示出他们品格的高尚,符合天道法则。
这一章老子讲只有天道法则才能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天下万物的境界。并且认为在人道里做到为而不恃,功成不处的境界才符合天道法则。
首先,老子从生活中常见的张弓发射击中靶心这个行为来说明天道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老子问天道法则对待天下万物不就跟张弓发射击中靶心一样吗?“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张弓发射击是为了击中目标,所以瞄准的方向比目标高了,就要把弓箭从偏高的地方往下调整一下,才能对准靶心;假如瞄准的方向比目标低了,就要把弓箭从偏低的地方往上调整,才能对准靶心。“高者抑下,下者举之”。
由以上的动作,老子概括出天道分配天地万物个体的资源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天地万物个体拥有超出自身需要的资源了,天道法则就让它多余的部分丢掉,消掉,叫做损,就是把本属于个体的,但从天地万物平衡的角度看超出了他自身需要的部分减去。而天地万物个体本来可以拥有的,但是由于别的个体为了多占而导致自身不足的部分,天道法则就让它拥有,补上。叫做补,就是把本属于个体拥有,但被别的个体占了先机而拿走的部分让这个慢了一步的个体拥有。这样的操作就跟调整张弓发射击中靶心一样的道理。“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但是人类的分配法则却不是这样,跟天道是反过来的。是把不足的部分干脆就砍掉了,让多的部分更多。老子称这种分配原则为“损不足而奉有余”。事实确实如此,那些懂得道理,窥见天机的人总能够比那些不懂道理,不能看到未来发展方向的人要行动快,这样他们就先占有了资源,有了资源,就如虎添翼,就越能创造出跟多的价值和财富。大大超过了他们自身应该拥有的价值和财富,这就是有余了。而那些慢了一步的人就会比先一步走的人少拥有价值和财富,是被先行一步的人拿走了。假如生活,生产,事业就此停下来的话,差别还不是很大的,可是随着生活,生产,事业的发展,占先机的人继续占先机,慢一步的人继续慢一步,这样的累积是几何等级的累加,第二次的先机是翻倍的先机,占的价值和财富也是翻倍的价值和财富。到了最后慢的一方会被沦落到一无所有而灭亡。这就是人道里的零和游戏规则。
很显然,任由人类按照自己的分配法则发展下去,结果就是人类的灭绝。因为占先机的人不是自己去创造价值和财富,而是利用那些没占先机的人来帮他们创造价值和财富,假如那些没有占先机的人都损完了,灭绝了,那么就必须在原来占先机的人群里再分化出一部分占先机,另一部分不占先机的群体,就是说,这个分配法则会是人类的群体越来越少,最终导致灭亡。
圣明的人看出了人类分配法则的危机,他们就反人道的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做法,回归到天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上来。怎么做呢?
就是自己先百姓一步去做,并带领百姓去做,做完后不自恃是自己先带领的所以多占,而是让与百姓共同创造出的财富和价值按需要的多少去分配,已经够的就暂时不多拿,让那些还没到够的百姓拿足够自己需要的财富和价值,多余部分作为共同财产先存着,作为公共事件的开销,在按不要有余,只补不足的法则执行。这样可以保持财产的分配的相对均衡,让每一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机会。
还有品格上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圣明的人虽然是在智慧上超越了百姓,但是这些智慧没有那不够圣人智慧的百姓去做,智慧如何自己成功呢?所以当社会事业在圣人的领导下由天下百姓共同努力来完成时,圣人不能把成功的功劳归于自己的智慧,以为这事业的成功,全是自己的功劳。正如天道产生了天地万物,可是天道从来不会在天道万物个体面前夸耀自己,以为所有天地万物个体的工作都是自己的功劳。夸耀其实就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道法则。不是天道法则。
所以老子认为只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的人,才不把自己个体的欲望强加于天下百姓的群体之上,才是圣人的贤,就是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和财富的能力。“其不欲见贤。”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