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单位是搞文字工作的,写材料是我的基本技能之一。有的时候,朋友会问我如何写工作材料,被问及最多的,是如何写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是一个人工作成果的体现,很多人在工作中很有想法,或是很忙很辛苦,成果也丰硕。但一提笔想建议领导或是总结汇报一下,就跟要他命似的。这样的情况,只能说,血汗付出与成果体现,不成比例,悲夫。
我也是边摸索边总结。干了这么多年,才有了一点点领悟,还远远算不上精进。我比较推崇一篇古文,对我启发有力。诸葛亮的《隆中对》(出自陈寿《三国志》),一篇改变历史的工作报告。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如愿“面基”之后,诸葛亮做的第一个“工作报告”。诸葛亮先是分析天下大势,然后提出一统天下的总方针,最终确立“取荆、益二州,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原文如下: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这篇报告真是酣畅淋漓,领导听完就夸“善”,然后“情好日密”,让结拜兄弟都羡慕嫉妒恨。
在报告里,诸葛亮分析局势,并没有拘泥于刘备一家,而是从全局入手,分别对曹操、孙权、刘表(荆州)、刘璋(益州)加以分析,进一步得出曹操、孙权太厉害暂时不能动,而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有机可乘的结论。
这篇报告有几个亮点。
1.紧扣主题,根据主题将材料分解,一一道来。诸葛亮为刘皇叔所定的天下之策,其最高纲领是匡扶汉室、成就霸业,短期目标是壮大自己、削弱对手。因此,他的重点是,在各路诸侯中,哪些是可以惹的,哪些是暂时还不能冲突的。
很多人写工作报告,常见的误区就是汇报太细致,内容太具体,没个主次,让领导没法想没法看。最简单来说,描述一个人,部门新来了一个小伙子,领导问这个人有什么特点?你可以说“个子高、长得帅、有人情味,逻辑思维能力强、待人和气…”,这是杂烩。不妨这样说,“又高又帅,待人和气,关键是头脑优异,逻辑思维能力强。”是不是更能说明点问题?
2.从领导的角度将材料分门别类,让听者很快形成主题框架。无论曹操、孙权,还是刘表、刘璋,都各具实力。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的“据有江东”,刘表的“不能守”,刘璋的“暗弱”。诸葛亮以刘备的利弊为衡量标准,迅速把这些人划分为对刘备有利和有弊两类。让刘备对汇报主题迅速建立正反合的框架。
3.服务中心、围绕大局,说领导真正在意的东西。
诸葛亮没有一上来就问刘备有多少兵马,粮草是不是充足,而是以终为始,关注天下局势。给领导画一张巨大的饼,或这么说吧,展现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这太符合领导的雄心壮志了。不管这个领导自身真正的水平高低,他想建功立业的心,要深切体会。一些人很容易犯的失误就是,领导想听的是结论,你却给的是数据、事实;他希望听到条理清晰的要点,而你给的却是碎片化的零散信息。
再多再准确的事实,如果只是机械性地凑在一起,永远也成不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