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左右,阿福在某师专读大学时,他的好友永贵已经开始在社会上打拼。
初三那年两人一个班还同桌,定的目标都是师范,他俩来自不同的村,家境一般,考上师范就是铁饭碗,能为家里减轻不少重担,上大学的理想太远大,在大人看来这不切实际,能在学校教一辈子书也不错,工作体面清闲,而且受人尊敬。
两人的成绩水平相当,而且他们都是复读生,如果今年再挂不了线,年龄大了,有可能就要不上了。
充实而繁忙的初三生活,转眼就结束了。
考完试结束的第2天,很多同学都去了学校,一是和班主任老师聊天,二来想估算一下自己的分数,永贵的心情有些低落,他在数学考试时,由于在某一道题上浪费的时间太多,眼看着考试快结束时,还有两道大题没做,越着急越出乱,数学算是考砸了。
阿福算是正常发挥,考取了省内的某师范专科学校,永贵没有考上,又不想去读高中,一个月后,经家人同意南下打工。
两人的同学友谊并没有中断,永贵沉稳、肯吃苦的性格,让他在打工时深得朋友的信任,领导的器重,期间换了几份工作,月薪不断上升,永贵了解到阿福在上学期间。母亲生病,花了巨额的手术费,有时他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在学校餐厅打零工挣取生活费。
他果断要了阿福的地址,给他寄去了2000元钱,阿福不想要他的钱,永贵一再坚持,阿福最终收下了。
永贵先后去过浙江、深圳和广东,最后一站留在了温州,结识了当地人,干起了批发生意,这个时候也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
初中同学聚会时都是他买单,消费也是一掷千金,他在同学的眼里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阿福几乎缺席了所有的同学聚会,家里没钱,自己又一直求学,他不想去那样的场合,尽管永贵开着车,到他的家里去接他,阿福对这样的场合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像一只蜗牛一样,把自己的头蜷在壳里面。
他沉迷于求学的世界里,好多人劝他,可以找份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阿福拒绝了,他说趁自己年轻,要实现更大的理想。
经过几年的奋斗,阿福考取了北京人民大学, 尽管家里的条件依旧贫穷,学费是阿福的爹从亲戚家给他借来了,他还在村里待了几桌客,儿子要去北京上大学了,喜庆。
阿福的爹和娘也很执拗,无论儿子考到哪里,他都咬牙支持,他始终相信多学知识,一定会有用处,将来也一定能用得着。
阿福硕士毕业后留在北京,期间又去了国外留学一年,工作有了着落,也成了家。
20年后两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永贵从一个生活富足的人,沦落为一个普通的打工者,俗话说有奢入简难,阿贵挣来的钱挥霍一空后,再也不想去过那穷日子,自己又没有技术和文化,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来回转换工作。
阿福留在北京虽然压力很大,但他一直在努力,博士毕业后,就把父母接到了北京,他们夫妻俩上班,老人在家帮他们带孩子。
阿福还是从一个同学的口中得知,永贵在给别人送餐时出了车祸,他费尽周折从北京某医院找了一位专家远程对永贵进行会诊,并托同学帮永贵支付了医药费。
永贵康复之后才知道阿福帮他的事,两位初中时要好的同学,没想到在20年后又见面了,他们只在微信上视频聊天,十几分钟之后阿福等着去开会,边挂断了电话。
这通电话和阿福的帮助给了永贵生活的信心,他以为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没想到还有人在关注他,支持他。
阿福从北京给永贵寄来了满满一箱的书,让他抽空多看看,这次永贵没有犹豫,接受了。
在繁华的正丰街的西头,很多外卖小哥聚集在一片空地上,那是他们会合的地方,从这里将附近的美食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永贵也在这里,只不过他的手里多了一本书,挤出时间会瞄上一眼,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一天看上两篇文章,不为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最起码能跟上这个时代。
有了这些书,他觉得生活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