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高考作文题目出炉。
看完所有作文题目,不禁感叹:这一届高考生真的太不容易了!作文题目一个比一个难懂,特别是全国卷三,简直是史诗级难度!
如果让我以高三那个时候看到这样的终极三问,我会直接傻掉,完全无法下笔。高中那会儿,一没经历,二没眼界,最多就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搬运一些自己都半信半疑的素材。
但是,大学毕业6年后的我还是情不自禁地作答了,因为在我28岁磕磕碰碰的年华,这种思考一直伴随着我,每当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都会反问自己
我是怎样的人?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我喜欢做什么?
如何生活更有意义?
以下是我以自身经历完成的这篇作文题,大家给评评分,我们评论区见。
1
除了考试
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的成长经历,没有早恋,没有翘课,甚至没有打架,从小到大,可以说是一个标准中国乡镇青年的成长经历。凭着7分小聪明加上3分努力,在江汉平原18线小县城的学习路上可谓顺风顺水。初升高提前录取,进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级。
高考后我知道发挥欠佳,给父亲立了一个flag:
“考不上一本就复读。”
世事难料,我上了一本。
对,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就是那种刚刚过线的一本。
18岁前的我和身边大多数的同学一样,认为社会的金字塔就是一层一层的筛选形成的,我们这些高考的失败者们,相比于清华、哈佛的同龄人,被排除在某一种可能性之外。
“不复读了,太累了,以后考研吧,听说考研比高考简单!”
内心的声音闪动不停。
残酷的独木桥让我望而却步,后来也让我在无数个夜里后悔到汗流浃背,虽然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这次放弃归咎到自己贫寒的家世,可是后来的经历使我明白:
当时的我不过是一台闷头闷脑的学习机器,除了考试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高压的倾轧之下,抛锚只是一种必然。
2
为何明明很努力
还是无法在专业上扭亏为盈?
除了放弃复读,我专业也选择的相当随意。
在我哥的建议之下,我没有多做了解就选择了产品设计专业。
当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直男」+「手残党」去学习素描、色彩、手绘、纺织、模型制作……这些艺术天分要求极高的专业课的时候,你就明白有多绝望了。
规规矩矩的人,也会相信一些规规矩矩的道理:
“世界上没有绝对合适的专业,只有绝对努力的人。”
“应该是我花的时间不够,我多努努力就能练好了!”
尽管我大学四年兢兢业业,甚至花好几千块报补习班去练习专业知识,专业课还是没有起色。
毕业后,运气不错,签到一家传统行业top1的公司做产品设计。当时我几乎每天都下班很晚,甚至周末也不忘回到公司画草图,只希望能出一个更好的方案。
然而3D感觉的缺失、色彩感觉的迟钝(本人混色盲),让我感受不到进步,业务能力不出色的我,也渐渐被公司边缘化。
“你以为的极限,弄不好只是别人的起点。”
读完韩寒的《告白与告别》,我重重拍了拍桌子。
回想之前的决定:
我觉得家里条件不好,放弃复读,想要赶紧上大学补贴家用;觉得大学四年的专业沉淀不能浪费,尽管先天条件不适合,仍旧选择从事设计,想要靠着自己的努力扭亏为赢。
这些选择稳健、务实,而且在当时看起来绝对理智正确。
可是,这些是我想要的么?真的适合我么?
3
我到底适合做什么?
那阵子经常会和朋友聚在一起喝酒,除了女人,聊得最多的当然就是人生。
那时互联网行业正处在上升期,朋友觉得那里来钱快,我文笔不错,建议我去做运营。我说:
“互联网哪那么好混的,我们都能看到的机会,那就不叫机会。”
话是这么说,还是偷偷看了这方面的一些书,印象比较深的是黄有璨的《运营之光》。
书上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如果我要招一个好的内容型运营,我觉得理想中他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喜欢看书,喜欢混迹各类内容型社区,喜欢在各类社区上发表言论和内容,并能通过内容引发与其它用户间的较强互动,文字功底比较扎实,喜欢各种思考琢磨,且一定要想得深,诸如人生人性这类问题最好没少琢磨过,琢磨过后还能把自己的思考清晰表达出来为最佳。”
这段描述居然和我大致对上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遇见一个喜欢的女孩,你Google之后发现,你们正好是最合适、最合拍的那对星座。
我开始慢慢关注运营领域的一些新媒体账号,工作之余花钱买了一些课程和书本来学习,也有在微博、虎扑等论坛上写一些随想,没想到陆陆续续竟然受到了不少关注。我觉得我好像真的可以在运营这一行做出名堂来。
回顾我找方向的过程,并不是遇到一种大致的可能之后,救命稻草般地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努力的往这些条条框框上靠,而是在做过大量阅读、尝试后,在多种可能中找到自己最匹配的那种选择。
那时候想转行,留给我的选择已然不多:除了运营,符合我特质,以后发展也不错的还有这么几种:产品经理、码农、金融, 产品经理&码农报一个速成班大概率可以完成转行,而金融对学历要求较高,需要跨考研究生才能有不错发展。
但都被一一排除掉了:我虽然数学还可以,但不是特别喜欢说话,干不了一天到晚逼逼赖赖的产品经理;更喜欢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可能日日夜夜盯在电脑前憋代码;脑子不算特别够用,也没法进行复杂的计量模型分析……
4
放弃是件不容易的事!
可我还是没法下决心。
毕竟让谁去轻易抛弃大学四年的专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万一,这也是个坑怎么办?要是转行,以前的经验可就都白费了!
回想起自己早早下班的一天。
我照例穿着人字拖,走在观音山的海边,夕阳可爱,海风温柔,熟练地打开手机放起肥皂剧。沙滩上一家3口在玩耍,大人放着风筝,小孩撒开脚丫奋力追赶,一切都很闲适,安逸。
看着他们,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已经这么平静地度过1年,这段时间以来不管怎么努力,我总是没法做出满意的作品,出方案的能力已渐渐被同事拉开,甚至连刚来的毕业生都犹为不及。
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
那个渴望发光发热,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的鸡血少年,哪去了?
我决心转运营。
5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
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都说:“转行穷三年。”
刚转行的第一年非常辛苦,月初靠信用卡过活,月末工资发了还信用卡、交房租。
和大部分的运营萌新一样,第一份工作的日常就是没日没夜地写推文、追热点,有点小天赋,干得还算顺手,7个月后我迎来人生中第一篇10w+,1年多的时间,帮助公司从一个三无小号做到领域内数十万粉丝的大号。
那时我入局运营还算早,运气也还不错,在内容这一块有了点成绩之后,成功跳槽到一家数千人公司做新媒体主管,手底下有10多人的内容团队,对运营的理解也慢慢从内容创作延展到了策划、活动、品牌等方方面面……
去年从大公司出来,加入一家start-up,成为公司的运营负责人。事业上有了小小起色之后,和女票一起努力之下,车有了,也在老家买了房。
虽然经常面临加班,虽然一年回家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能够做着自己喜欢且顺手的事儿,能够得到一群人的信任和需要,这已足够。
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6
认识你自己
越早越好
回到今年的作文题,我想绝大多数大学生和高中生在面对它的时候,内心会觉得空洞,但就这个问题本身,从我这6年磕磕绊绊的经历来看,还是承载着不凡的意义:
我是谁?
我的性格是怎样的?
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些东西会最终决定你为什么而坚持,会决定你在面临挫折时,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跨越;会决定你在耍滑躲懒时,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和耐心抗拒诱惑;会决定你能否将自己安放在舒适的位置,会决定幸福的意义。
然而这些问题抽象而复杂,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样子互为对照,去反反复复追问、在追问后塑造,你会不认识自己,也会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直到你塑造的那个人越来越接近真正的你,越来越能满足你内心的诉求……
生活就像一座座坚实的边关城郭,永远都会给来者以入口,也永远都会为离开的人设置出口,只是需要付出高昂的关税。只有那些年轻的勇者,才能毫无顾忌地冲破城关。那么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恐怕越早开始越好,因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去选择你是留在城内,还是奔赴下一座城。
希望我的这篇作文能对你有启发,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