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千思千愿)
尧舜二帝的运气并不好。
迎接他们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一场世界级的灾难。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世界各地对这场灾难的记载:
“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玛雅圣书》
“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 《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
——《圣经》
没错,洪水来了。
这场洪水一直持续了几十年。全世界都为之伤透了脑筋,但是在灾难面前,华夏民族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没有造什么方舟,也没有仓皇而逃,他告诉中原的百姓:我们要治水!
这个人就是尧。尧是帝喾的二儿子,本来不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因为哥哥挚无能,所以在众人拥戴下接替了哥哥的权力。尧在最初掌权的几十年,政绩斐然,百姓和乐。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洪水来了。
虽然尧一再想要治水,但是不要说那个生产力极低的时代,即便是现代的科技水平,洪水也不是你想治就能治的。谁有这个才能呢?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鲧。
鲧是颛顼帝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重孙。起初尧并不看好他,说他:“负命毁族”,就是说这个人不靠谱,比较坑爹,所以不想用他治水。但是各部落的首领一时也推荐不出更好的人选,洪水又在不断蔓延,最终尧还是任用了他。
然而鲧果然没有让尧失望,确实是一个坑爹的存在。
司马迁说:
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史记》
这可把尧帝急坏了,这一次,他没能再站起来。
在最后的日子里,尧对过往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也对身边的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最后他选择了舜。
舜不是贵族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个盲人,而母亲脾气也很差。舜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却能够把家庭管理的很好,街坊邻里的关系也处理的很和谐,以至于人们都认为舜很贤德,都向尧推荐他做继承人。但是尧还是对他进行了各种考验。
第一次考验,尧让舜试任司徒的职位,处理人们的人际关系,人民都遵从法令。
第二次,尧让他管理官员,百官做事也变得有条不紊。
第三次,又让舜接待外来的部落首领,各国的诸侯都毕恭毕敬。
第四次,尧又派舜进入森林执行任务,结果遇上风暴,大家都以为舜会死在外面,但是舜却完好的回来了。
尧认为舜十分聪明,也很有道德,便将权力交给了他,最后,尧嘱咐舜一定要把洪水治好,便撒手人寰。
舜接手了这个并不好收拾的局面,但是逆境出身的舜,一掌权便发挥出极强的管理才能。
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告诉他,鲧是治不好水的,但是鲧却受很多有实力的首领支持,所以在这种非常时期,必须采用非常手段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决定杀掉鲧。
他没有召集各族首领商讨,直接派人把鲧带到了偏远的地方,然后杀死了他。同时他向百姓公布了鲧治水无能的罪状,百姓都认为有理,所以各族首领也无可奈何。
然而在这个时候,舜又做了一件让人们惊讶的事,他居然任命鲧的儿子继续治水,这就是大禹。但是对于大禹来说,毕竟舜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在复仇和治水事业面前,他必须要做出选择。
那么大禹在考验面前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洪水又是怎样被治理的呢?
请看下集,大禹建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千思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