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夏诗雨
0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读书成了跟风和炫耀的事情。
朋友中,如果谁有人说自己的兴趣爱好是读书,或者平常不爱逛街独爱逛书店,定会被称赞为高雅的兴致,必定与众不同。
读书本是件正常再不能正常的事情,到如今,竟成为很多人招人羡慕的资本。
于是,朋友圈里晒买书的,晒读书的,晒书架的比比皆是。
很多人看到别人买书,自己也买书;别人晒书,自己也晒书;别人晒书架,自己也晒书架。大有“东施效颦”的嫌疑。
何其悲哀?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都不属于自己,经常被别人左右。
就拿读书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说,有多少人因为看见别人读书,自觉不好意思才去翻一下书?有多少人是因为自觉读书高人一等,生怕自己被打入无知的行列,于是违心地去读书?
越是这样的人,越急于向他人展示和证明自己爱读书,自己是个读书人。
02
打开“有书共读”APP,醒目地几个大字“让阅读不再孤单”,并未让我感觉欣喜和温暖。
读书就是件孤单的事,就应该是件孤单的事,参杂过多利益相关的东西或者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便难以投入。
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都偏向于孤单地读书,谁会找一群人相互对望调侃着读书呢?
我在想,改为“让阅读变得更温暖”或许更能打动人,读书虽孤单但未必不温暖,我相信APP里一定有些温暖的文字和事迹可以打动你我。
后来我深思了一下,它可能不是说的“读书”,毕竟“阅读”和读书还是有区别的,或许人家只是意指随意“读文”,而非认真“读书”。
又或许人家的意思是阅读完以后可以相互鼓励,相互讨论,所以不觉孤单。
总之,应该不是说“它让读书的过程不再孤单了”,也可能这句话的本意便是期望让读者因为“不再孤单”,从而感觉“温暖”。
我庆幸我未被其文字表面意思误导。
读书的过程注定孤单,因为它是自己与书本的心灵对话。
所以,不要看见有人读书,有人倡导读书,有人炫耀读书,你也随波逐流,买本书摆着好看,下个电子书占内存或者朋友圈发个动态让大家都知道你在读书。
更不必茫然随行,莽撞地钻进这样的圈子,拼命地想要挤进这样的圈子,好像自己不读书或读的少就是另类,就是低俗肤浅,就低人一等。
03
读书一定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需求和喜爱,无关名利。
比如有人希望提升自己的修养,需要通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见识;比如有人希望在某个行业精进,需要通过读书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如有人经历角色转变,需要接收新角色的信息和知识等等。
只有这样,读书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认为,我有事没事翻下书本,慰藉下自己,不招谁惹谁,也无伤大雅。
只是,万不可把这样的行为过度放大,误导他人。
毕竟没人强迫自己读书,被强迫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好值得称颂的。
读书,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炫耀攀比,况且这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我们只是为了愉悦自己,升华自己,与旁人无关。
读得多不能作为炫耀的资本,读得少也不必羞愧难当。
04
有些人习惯泛泛而读,自称一天、一周、一月、一年读多少页多少本,不用去怀疑,不用去羡慕,更不用去效仿。
有些人习惯一本书读几遍,可能一周才读一本书,不用急躁,不用自卑,更不用感到羞愧。
每个人都有自己读书的方法,泛泛而读与精通熟读都有值得提倡的地方,依据个人需求和喜好而定就行。
有些人可能常年都不读书,也不必因此把自己想象的一无是处,你只要有自己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可能源自生活,可能源自行走,也未尝不可。
读书是进步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你喜爱读书,就尽情投入,无需顾虑太多,也没必要炫耀;你不喜爱读书,就不要勉强,将时间花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上,不必受外界干扰和牵绊。
爱读书不光荣,不爱读书也不可耻。
只有端正心态,我们才能正视读书的问题,才能纯粹地去面对它。
不必强求所有人都走同一条路,也不必非要与他人同行。
归根结底,读书是自己的事,读或不读,读多或读少,读纸质书或电子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总之,自己内心丰盈就好。
作者简介:一个外向中带些内向,乐观中带些悲观,严肃中带些随意,温柔中带些坚强,理性中带些任性的江城女子,没事讲讲道理,写写文字,录录音频,弹弹吉他,唱唱歌。期待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