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早上睡不醒,中午没胃口,下午打不起精神,整天做啥事都没劲、疲惫不堪,不禁感叹人生有何意义?
相信我,你并不孤单。
其实,这种状况我想大多数人都有遇到,只不过有人早早跳出来了,有的人至今仍还深陷其中罢了。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兴趣盎然、精力充沛的去做一件事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分享的《精力管理》这本书里,希望它也能对你有帮助。
一、什么是精力?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精力管理,而非时间,才是高效表现的基础。高效表现源于有技巧的精力管理。
精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越是本着负责的态度对待它,越能变得多彩而高效,反之,越是怨天尤人,我们的精力会变得越是消极,质量低下。
全情投入是确保最优表现的最佳精力状态。全情投入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并且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它意味着你在早晨对工作充满期待,晚上高高兴兴的回家,能够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画上清晰的界限,它意味着全心投入手头的事务,不管是应对工作挑战、管理团队、陪伴所爱之人,还是娱乐消遣。全情投入,会从根本上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二、精力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
1、原则一: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互关联的精力来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精力系统,全情投入也并非只有一个维度流过我们身体的精力,同时需要体能上,情感上,思维上以及意志上的动力,每一种动力都很重要,而每一种都无法构成完整的精力,同时又对其他三种有着深刻影响。为了发挥出最佳表现,我们必须有技巧的管理,这些互联互通的精力维度。
精力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能精力有高有低,情感经历有正有负,这是我们最基本的精力源,若没有优质的燃料,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2、原则二,因为使用过度或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力的消耗与恢复,我们需要经历创造最佳表现,而精力的恢复尤为重要,它不仅确保我们享有健康和幸福,还能提升我们做事能力。
精力消耗导致储备减少,精力恢复带动储量上升。过度消耗而恢复不足,最终将导致精力衰减崩溃,恢复超出消耗则导致萎缩和衰弱。
因此,我们也必须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看作一系列短跑冲刺,在某些时间段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时间段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以应对下一个挑战。
3、原则三:为了扩充精力的容量,我们必须突超越习以为常的极限,按照运动员的方式进行系统训练。
压力并非是我们生活的敌人,相反它是我们成长的关键。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向它施加压力,使它爆发出超长水平的精力,造成肌肉纤维的微小撕裂,运动结束后,几乎丧失运作能力。但只需24—48小时的休整,它会变得更强壮,能够更好的应对下一次刺激。
我们锻炼情感、思维和意志能力,采用的是与锻炼体能相同的方法。通过突破极限和休整恢复,我们可以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
任何会导致不适的压力,都有可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在体能、思维、情感和意志上都是如此,只要事后得到有效的恢复。。就像尼采说过的:“打不倒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4、原则四: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
“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毅力和自律将人们推向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而仪式习惯自动会把人们拉向某条轨道。
仪式习惯的优势在于,确保我们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减小意识精力的消耗,让它可以节省下来用在其他需要的方面。
三、精力的来源
精力的四个来源:
体能:健康最重要
情感:将威胁转化为挑战
思维:专注和实现乐观主义
意志:有目标的人生才有意义
1、体能精力——为身体添柴加火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精力来源于氧气和血糖的化学反应。从实际生活来看,精力储备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模式、进食的内容和时间、睡眠的长短和质量、白天间歇恢复的程度以及身体的健康程度。
(1)呼吸
呼吸是自律的有力工具,既能集聚精力,又能带来深度放松。延长呼吸时间有利于精力恢复。三次一组吸气、六次一组呼气可以是体能、思维和情感平复下来。深度、平静、有节奏地呼吸会激发精力、敏锐和专注,也能带来放松、宁静和安宁。这就是健康的终极脉动。
(2)饮食
体力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食物。进食不足的代价——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糖原转化为能量。另外,长期过度进食则是过度“恢复”的典型代表,导致身体肥胖,损害精力。
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同样重要。缓慢释放的糖分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精力。尽量选择一些低脂蛋白和蔬菜谷物等复合碳水化合物。
我们进食的频率也会影响保持全情投入的能力和维持最佳表现的能力。一天内吃五至六餐低热量而高营养的食物能够供应稳定的精力,因为即使精力最丰富的食物也不足以支持4-8小时的高效表现。
想要维持良好表现,不仅要定期进食,还要每次摄入足以维持2-3小时精力的食物。
喝水或许是最常被人忽略的体能再生方式。口渴不会像饥饿一样散发出明显的信号,等我们感到口渴的时候,身体或许已经缺水很久了。肌肉若缺水3%就会失去10%的力量和8%的速度。喝水不足也会损害大脑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另外,多喝水也有助于健康和长寿。
每天至少和喝1.8L水。
(3)睡眠
除了进食和呼吸,睡眠是人类最重要的精力恢复来源。即便少量的睡眠缺失——我们称为精力再生不足——也会深刻影响力量、心血管能力、情绪和整体精力水平。精力再生不足或再生过量都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睡眠的时间点也会影响精力储备、身体健康及工作表现。夜晚工作时间越长、越连续、结束得越晚,你会变得越低效,也更容易犯错误。
小憩也是一种精力恢复手段,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小憩需要定时,以免陷入更深的睡眠。如果小憩超出30或40分钟,会感到眩晕无力,甚至比不睡更加疲倦。
So,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如有必要适当小憩一番。
(4)运动
提升力量与耐力需要我们踏出舒适区,体验不适的感觉,并且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才能见效。间歇训练可以增大精力的容量,使身体可以承担更多压力,并且更加高效地恢复。
力量训练和心血管训练同等重要,体力丧失是机体衰老和能力下降的显著特征。
2、情感精力——把威胁转化为挑战
相对而言,正面情感可以更有效地支配个人表现,所有能带来享受、满足和安全感的活动都能够激发正面情感。从更实际的角度看,快乐本身便是奖赏,也是维持最佳表现的重要因素。
锻炼方法:
a,学会倾听;
b,安静的独处时光;
c,定期陪家人(孩子)
d,定期与朋友、同事聚餐,参加活动;
e,对周围的人更加诚恳。
3、思维精力——保持专注和乐观
乐观有助于精力恢复。通过定期放空,切换思维,不断挑战开发,有利于提高创造力。
大脑的运作方式也类似肌肉——积极使用能够提升能力,使用不足就会萎缩。由于思维和身体不可分割的特性,即使适度的身体锻炼也能增强认知能力,原理很简单,锻炼身体能将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大脑。
锻炼方法:
a,上班途中思考一天的工作和挑战
b,每天进行总结反思
c,通过日记进行自我积极对话
d,每天早上列出危机处理清单
4、意志精力——活出生命的意义
尼采有句名言:“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
无论我们有什么使命,任何能够点燃人类精神的事物都有助于全情投入、促进最佳表现
生而没有意义的人是痛苦的,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无需继续忍受。他很快就会迷失。我们的人生态度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我们既要自己学着转变,也要向绝望之人伸出援手,告诉他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于我们有何期望。我们要停止追问生命的意义所在,每时每刻提醒自己接受生命的检视。我们的回应不仅体现在言语和冥想中,还要贯穿我们的行为举止。生命的终极意义是担起责任,找寻难题的答案,并且完成生命为每个人设定的任务。
锻炼方法:
尊重别人的时间;
反问自己:“我究竟相信什么?”
出现问题时暂停,确认是否需要亲自完成,明确什么时间完成,是否能完成;
对客户负责,不夸大其词。
三、精力管理的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标。
只有树立目标,真正深刻地关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认为自己所为真正有意义,人们才有可能做到全情投入。使命感是我们的火种,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面对自己的固有习惯,以及维持现状的天性,我们需要受到启发,做出改变。我们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依照我们最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分配精力?”
步骤二:面对现实。
诚实看待自己,不要保护自尊而欺骗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永远保持开阔的胸怀。
步骤三:付诸行动。
用实际行动缩小“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 “目前的精力管理方式”与“为达目标所需要的精力管理方式”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以良好精力仪式习惯为基础的个人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