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并不能单独存在。它与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人在集中注意时,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①适应性活动,例如侧耳倾听。
②无关动作减少或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例如屏息动作。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两种,分别是客观和主观的。
客观因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性,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
当时的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等。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产生条件: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过去知识的影响。
分享两个案例题。
一个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想要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在新学年开始时,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
请问,这位教师的举动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注意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前提是刺激物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否则可能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很好,但可能事与愿违,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后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上,而影响专心听讲,从而学生不能更好地学习。
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内容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
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帮助小刚改掉“坏毛病”?
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上课时应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励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来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同时,把一些没听懂的内容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教师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在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吸引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