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不听话,隔离王阿姨也是鼻炎,她就是去那里塞药治好了鼻炎的,你怎么就不去呢?”
“谁谁谁鼻炎去了那家私人诊所,医生用抽自身血配药,然后注射回身体治好了他的鼻炎”
“隔壁的周阿姨鼻炎了很多年,不过每年打了球蛋白就基本不怎么感冒了,你也去打吧”
……
我妈小时经常对我这么说,因为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已经十几年了,尝试过的治疗方法不下20种,但是都没法根治,所以才出现了那些“有病乱投医”的情况。暂且不论这些方法科不科学(当然是不科学的),单单是看到一两人有效就去尝试,明显就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关乎身体健康的大事,因为这些尝试治疗随之产生的副作用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那时真是后悔莫及。
我相信你肯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是在治病上,就是在其他生活琐事上。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不科学的说法和做法呢?
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眼见为实,因为他们确实看到了别人做了某件事后情况的确有所好转,甚至完全成了;另一个是,存在单因素的因果关系思维,认为一件事的成败仅由一个原因决定的。就这两个原因,让人们趋之若鹜地相信眼前看到的“事实”,而不去探究真正的本质,毕竟他们一路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况且真正遇到麻烦的人也不会到处宣传,这就造成了幸存者偏差,进一步蒙蔽了人们的双眼。
可是,这世界上的事基本不可能是由单因素造成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眼见不一定是真的,要想了解真正的因果关系是需要下功夫的,需要进行随机对照实验的。
随机对照实验,指的是将相同或相似背景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而干预组则对研究对象采用我们认为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最后统计两组的结果并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干预的措施是否有效。简单说,就是把认为有效的措施控制为唯一变量,其他的保持一致。
随机对照实验,是1935年著名统计学家和遗传学家罗纳德·费希尔发明并提出的,这个实验方法巧妙地解决了相同的一批人不可能同时暴露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之下的困境(这是最可靠的实验方法,但是现在中不可能实现),因为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使之进入干预组和对照组,虽然不能确保两组人完全一致,但是,随机分配使得他们那些不同的特征与是否分入干预组或处理组没有了关联。因此,实验结果就可以解释因果关系。
在目前的社会,一个药物要上市售卖就必须进行这样的随机对照实验,并且还需要加上“双盲”,即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也就是药物的第Ⅲ期实验。具体的做法:在全国各地招募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无药效的药片),干预组服用研究的药物,在这期间需要严格控制患者、护士与医生对药物的服用情况都是不知情的,避免患者的心理作用和医务人员的主观倾向,这就是“双盲”。等到实验结束后,再统计最后的结果,并对比两组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最终再得出药物是否有效的结论。
你看,为了证明一个药物是否有效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药物疗效的可靠性,并且药物需要在现实世界的使用中一直保持有疗效和副作用可接受的效果,不然很有可能被退市。回到开头说的经历,你就能看出来是多么的不科学、不靠谱、不可信。要真正推断出因果关系,单凭眼见是不行的,需要控制到只有单一变量的影响,才能证明这个变量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另外,这里不得不提醒你,有不少不法商家或者别有用意的媒体人借着随机对照实验的名义,打着随机对照实验得出的结果的旗号,进行蒙人拐骗,虚假宣传,其实他们所说的根本不是真正的随机对照实验。这类实验大部分不是随机的,而是专门找了他们想要的实验对象,以此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所以,当你看到实验时,不要以为就是科学了,还需要深入进行了解,看看研究对象的背景是否一致,是否真正的做到了随机,是否有其他主观因素在里面等等,如果一切正常,还要考虑实验作者是否与此有利益相关,因为涉及到利益很可能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到此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这才是随机对照实验思维的本质,才是一个理智科学的人应有的样子。
最后,这里分享随机对照实验并不是说,让你每件事都要按照这个方法去证明,而是给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随机对照实验的思维方式。当你遇到一件无法明辨真假的事,特别是事关重大,利益攸关的事,不妨想想这种思维,或许能让你更加清晰明了,是非分明。
所以,如果以后再有人给你透露惊天大文,再有人给你推荐祖传秘方,再有人给你销售“成功秘诀”,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