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从故事线索来看的话,朱佳富和张阿德作为第一部的个核心人物,到了第二部被弱化了。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朱佳富成为了一个扁型人物,在帮助陆祖福发展民成公司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是逐步异化的过程——在第一部中还会提及的「实业救国」在第二部中消失无踪,并且表现出对于攀附权贵的自得;而在第一部中出现的妻子与婚姻问题也只是用剪彩一场戏表现出夫妻离心,没有将矛盾激化。如果将其作为改编的核心人物的话,需要把这个人物的故事线和心理动机进一步加强。无论是将其光明的一面扩大「归国青年的抱负,强化作为民族资本经理人的一面」;或是将其阴暗的一面扩大「打着爱国的幌子,逐步异化为唯利是图的小人」。
而张阿德在第二部当中则更被弱化,无论是明成公司内部的矛盾斗争或是党的活动中,他都是任人支配的被动地位,连兄妹相认的戏都是党的安排。但实际上可以将其丰富为成长中的党员:如何策划船员活动,如何与上线联系,如何帮助地下党员活动等等。但这些已经有冯烂王完成,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将这两个人物合并成一个人物。一个命途多舛的水手如何逐步变成走街串巷的地下党员,还能骗过特务成为双面间谍并一次次完成党的任务等等。
接下来简单做一个线索的梳理:
1-共产党方面:地下工作为主,露面人物有冯烂王 张阿德 张阿苇(春燕 吴秘书) 高茜 高伦 李明等人,故事性最小,作为暗线发展。
2-国民党及其党羽方面:蒋介石 孔祥熙一家,以此辐射到方方面面,但是人物塑造单薄,细节不够丰富。甚至连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匆匆掠过,沦为了单纯的反派,失去了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3-明成公司的发展:陆祖福为核心,有公司内部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有外部的竞争等等。公司间的勾心斗角主要体现在人员的更换和设备的更新,但是处理方式也相当平面,矛盾性不够。
4-其他人物:第二部中重要的一出悲剧,即为黄成宾 汪丽夫妇,作为「反派」的苏经也可以作为官僚资本的代表人物。但是这一部分与主线故事并无太多关联(除了陆祖福因为「不喜攀附之人」拒绝了黄成宾的求职),成为了一大篇「闲笔」。但是这一段又能够体现出大环境将爱国志士逼得走投无路的事实,也感觉弃之可惜。
5-第二部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但是作者除了空袭外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刻画,相反是从言谈中暗示英美法的势力在重庆的明争暗斗,将抗日的历史背景弱化了,因此显得最后的抗战胜利十分突兀「当然鞭炮店的场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改编中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历史背景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全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之间的口头信息传递。
最后,就像第一部读完后的感受,党员塑造的党性太重,导致人物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成为功能性角色,仅仅为了推动故事发展而出现。此外,作者塑造的反面人物也相当片面化,总结起来就是「玩女人 抽鸦片 昏庸无能」三个特点,可以说这是作者人物塑造上想象力贫乏造成的,是非常「程式化」的塑造方式。
另外,不知是不是作者自身的宗教信仰,除了共产党线索下的人物外,其余人物几乎都有基督教的信仰,或许是为了表现这些基督教信徒藏在宗教信仰背后的伪善,那也实在是太普遍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