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都不过分。所谓春华秋实,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昨天已经过了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时节,正是玉米、大豆、高粱、花生、芝麻等等秋庄稼和油料作物成熟的时候。这期间的农村格外忙碌,也是农民们累并快乐的时候。
秋天的田野,充盈着丰收的喜悦。黄澄澄的玉米,颗粒饱满的大豆,红红的高粱,它们“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才凝聚成那一粒粒珍珠似的粮食,温暖了农人的心田。从泥土中收获的花生、红薯,一颗颗,一串串,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氲氤着丰收的甜蜜。
果园里更是果实累累。那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黄橙橙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红灯笼似的柿子,咧着嘴笑的石榴等等,让人心花怒放,满心欢喜。整个果园,不,秋天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浓郁的果香。又是一年的春华秋实,人们在享用果实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那春天的花儿。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季节的轮回。春天开花,秋天结实,是植物生长的规律。有春华才有秋实,没有春天的花,何来秋天的果实?
汉语是一种最美的语言,从音到义,从寓意到内涵。当“春华秋实”,这个词语映入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春天里,百花盛开,五彩缤纷,蝶飞蜂舞。灿烂的阳光下,鸟语花香,充满着蓬勃生机。秋日的暖阳下,果实累累,瓜果飘香,农人们满脸含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其实,“春华秋实”一词,远非字面意思的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它还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华秋实还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可以比喻青春时期的努力与付出,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绚烂,而老年时期的丰硕成果,则如同秋天的果实般甜美。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邢颙,三国时期河间人,性情高洁,朝廷多次召他做官,都被他推辞了。后来投靠了曹操,曹操因为他的名声,任命他为自己的儿子曹植的家丞。
而曹植当时亲近庶子(官名,为太子属官)刘祯,疏远家丞邢颙。于是刘祯劝诫曹植说:“我私下里担心别人会认为您亲近无能的人,怠慢贤士,喜欢庶子的文采,却抛弃家丞的德行。”刘桢劝诫曹植时提到的“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后来被压缩成“春华秋实”一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春华秋实”,意在说明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华秋实逐渐被用来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象征着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以及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它告诉人们,只有经过春天的辛勤耕耘,才能收获秋天的丰硕果实。从春华秋实这一词语,我们不难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正如这个成语所寓意的那样,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想要拥有收获的人,只有不断地奋发向前,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抒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是的,只有春天开花,秋天才会结果,辛勤的付出,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不忍受前期的辛劳,不付出一定的劳动,肯定不会取得想要的成就。只有真诚地付出,辛勤地劳作,不停地努力,才会在收获的季节里品尝到丰收的滋味。
没有付出,何来回报?这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如果春天的时候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么秋天当然就不会有丰收的喜悦。学习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想要成功,自然要为成功做准备,坚持不懈,不停地努力、再努力,是唯一可行的路。如果只羡慕他人秋收后的累累硕果,只看见了别人成功后的满目喜悦,不付出自己的劳动,必将一无所获。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有着何其深刻的内涵。也许有人会说,春天的花儿,未必都结果。的确,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只开花不结果的植物。比如我们熟悉的春天的迎春花、樱花、杜鹃、山茶花,夏天的木槿花、秋天的桂花等等,那又如何?它们用绚烂的花朵,装点了季节,扮靓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恐怕没有人因为它们不结果,而讨厌这些花朵吧!
人类社会中,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事业或者某一方面的成功,可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每个人的情况都有不同,一个人也许努力了,付出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取得相应的收获,或者收获甚微,那又有什么关系?努力了,不遗憾,人生没有白来一趟,想想不也挺豪迈吗?况且,不能因为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就否认只有耕耘,才有收获的道理吧!
万物生长,岁月更迭,春华秋实,正如人生道路上的努力与成就,每一阶段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
春华秋实,不仅仅是对自然界植物的描述,更蕴含着对人生的启迪。它告诉我们,只有经过春天的播种和夏天的耕耘,才能在秋天收获满满的果实。只有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努力,才会取得你想要的成就。这一过程,需要毅力、拼搏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