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舍友小车聊天,又一次聊到最近参加的天津书友会线下活动。小车对此次参加的线下活动表示些许不满,尤其是针对讨论形式。说实话,我倒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是由于我首次参加这样活动的缘故,第一感觉是新鲜和刺激。在整个过程中,觉得真是思维碰撞,头脑风暴,不断引发着新的思考。
在书友会线下活动正式开始前,班委首先安排一个书友,宣读了一下罗伯特议事法则,也算是宣讲一下分享讨论活动的讨论规则。在宣布完规则后,由班副借助PPT课件对活动主题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大家依次发言分享对待主题内容的看法,最后进入举手发言讨论阶段。
在最后的讨论发言阶段,也即是头脑风暴阶段。想要发言的书友纷纷举手示意要求发言,在得到班长的同意后,大家依次发言。在针对一些“创业”的问题时,书友们的发言讨论开始进入深入阶段。室友小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很多言论确实非常值得思考。但由于话语过于急促,语气略显激动或者举手过快发言急凑,被班长叫停了几次,故而一些想法没能很流畅的表达出来。
事后和小车沟通,才进一步了解到小车对于创业有着一种属于大格局的情怀。这种大格局的情怀与实际的创业者有点明显的差别,因为创业者在前期不会考虑是否利于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他们只会考虑很现实的问题,也即是会不会赚钱。
有点岔题了,言归正传。
罗伯特议事法则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必须的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动议只要有一票附议,主持人即应提交会议讨论、修改和表决。如果动议提出之后无人马上附议,主持人应该,且只应该询问一遍“有人附议吗?”如果仍然没有人附议,则动议无效,不进行讨论和表决。提出动议的时候不要解释理由,在讨论阶段,主持人可请动议人优先解释动议理由。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小车就是针对这个“动议”提出了问题,此次线下主题分享讨论活动不能算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因为他不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确实如此,毕竟在讨论最后也没有得出什么具体的结论。虽然这次主题讨论确实不是一个明确的动议,但大家在一个明确的主题范围内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看待一个主题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而这些不同的视角,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认识,避免自己狭隘的想法。
小车对于动议的想法,让我想起了在参加线下活动之前,看的两部电影《十二公民》、《十二怒汉》。里面陪审团人员讨论的形式就是标准的罗伯特议事形式,提出的动议也就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而且在最后也得出了一个明确的行动建议。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讨论法则这一点,更没有听说过什么罗伯特议事法则。我只是被主人公们对生命的尊重所震撼,因为正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才避免了一个错案的发生。经过和小车讨论,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关于议事法则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影片中陪审团团长一直在努力维持讨论秩序,因为如果不对争论的过程加以控制,整个讨论就会变得无休无止。12个陪审团人员在针对特定动议进行讨论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被深入探究。正是随着对细节的关注逐渐深入,大家看待问题的态度也慢慢随之转变。而这种态度转变的过程,正是一个心灵经受洗礼的过程。
从《十二公民》、《十二怒汉》到书友会线下活动,再到活动后更深入的讨论,关于议事法则,真是给我上了一堂从理论到实践的生动课。真可谓是获益匪浅。试想大学的时候,如果讨论问题就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分组讨论。连续四年下去,自己的思维方式真不知道要扩充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啊。
今后在类似的主题讨论中,我也要尝试罗伯特议事法则,相信这样的讨论形式会是让讨论变得更高效,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