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案例是一个关于二年级男孩不愿上学的问题,咨询者是男孩爸爸,一棒咨询师是晨希老师。听到男孩爸爸来做关于孩子上学的咨询时,我脑袋首先冒出一个问号:不是谁有问题谁咨询吗?爸爸来能解决问题吗?所以就一直等着晨希老师向咨询者说明白这个原则,而晨希老师一直也没说,咨询者也一直只是要一个改变孩子现在行为的方法,当晨希老师刚引导咨询者意识到去做自我探索时,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把一棒应该解决的问题留到了二棒,二棒咨询师陈驰老师一上来就向咨询者说明了谁来咨询改变谁的原则,也在不停的引导咨询者孩子出现了问题与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关系?引起咨询者的自我反思。最后也留在了作业,让孩子爸爸想想在以往教育孩子过成中有什么缺失或不对的地方,同时建议咨询者让孩子做一次咨询。
咨询结束后白老师上来督导,也提出了一棒咨询师的问题并做了督导和即时练习,让大家探讨,即学即消化,寓教于乐,让我们都有了一个深刻的体会。今天咨询师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一上来就被咨询者的问题带走了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立场从而久久不能引起咨询者的自我反思。这个案例也是比较复杂,有很多细节没有讲清楚,也没有问出来(比如带两个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具体分工的)从而给咨询师做出正确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近年来二孩儿家庭容易出现的问题,本人觉得此案例更适合用家庭疗法,即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咨询,希望后期的咨询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今天的收获很大,谢谢白京翔老师,谢谢这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