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分反感潮涌般的各种讲座、培训、微课,尤其是关于家庭教育、亲子教育之类的,我觉得这些讲座,无论免费与否,它们的存在更多的是满足了讲演者的讲演需要,或者某些机构的“指标、任务”需要,对听众的帮助有多大呢?经常是听的激情澎湃、若有所思,过后又总觉得不能和生活对接。
为什么?
因为这类讲座,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假设条件之上,即仿佛教育是可以脱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单独存在的一个系统。教育是科学,却不是科学知识。不是像在正常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度这样的科学知识,无论谁学习了,回家只要把水加热到100度就可以得到沸腾的水一样标准化的知识。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也是人,仅此两点,便注定了天下根本就不可能有教育这种东西,因为人和人之间,除了关系,别无其他。
所以,家庭教育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大肆宣扬家庭教育也是很可笑的。
家庭只有家庭关系。
我觉得正是家庭教育以概念化和理论化流行,才导致了父母的普遍焦虑。
如果仅仅回到家庭关系,很多问题便不成为问题。
如果回到家庭关系,没有家庭教育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披着科学外衣的外来的评价标准,父母的焦虑也可以减少很多。
很多父母不是去关心家庭关系如何了,而是总希望参照家庭教育理论判断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父母、是不是好父母,以及判断自己孩子养育的是好还是有问题。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吗?可以这么说。当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时,就让问题变得清楚起来。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可以全按照理论来吗?按哪种理论来呢?
首先不说理论本身有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也不说父母是否能选到适合自己家的,咱就假设,真的有一种理论,特别好,特别正确(很多理论都这样宣传自己),送到父母手中了,咱就讨论这样的情况,也就只剩下父母使用的环节了。
第一个问题,父母能完全理解理论的精髓吗?
第二个问题,父母能准确分辨出什么情况下用哪一条理论吗?
第三个问题,父母在使用理论过程中,采用的何种表达方式?
第四个问题,孩子对父母的表达能全部理解吗?
第五个问题,孩子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所以,即便真的有一种完美不可挑剔的理论,然而终归是要落实的,落实就有至少5个不可控的环节,这些全部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人格基础、当时的环境状况,互动时又有千万种可能和变化。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就是伪命题,既不可能有完美的理论,更不可能有照章执行的精确。
所以,在家庭教育的热潮之中,我不屑于趟这批浑水。
生命诚可贵,当做尽兴事。我觉得最切实有用的,就只有咨询,不论是一对一的个体咨询,还是夫妻咨询,家庭咨询,以及团体咨询,必须是咨询,才能真正量体裁衣地帮助到每个个体,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问题,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解决之道,以及最重要的,认识自己。
父母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专家附体”,这本身就失去了亲子关系的正常性,即使能获得像教育理论一样“标准”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
父母总是得在自己的思维限制内去理解教育理论,于是教育理论最后总是会变成加强版的父母自身教育理念的延伸,这就使得原来的理论发生了断章取义、甚至歪曲,这样的理论指导又有什么意义?
父母对“家庭教育”理论的过度追捧、依赖、苛求,却可能暗示着父母自身的人格问题或是心理问题,这才是最需要重视的。
以和谐的家庭关系为目标和框架,父母可以采取任何理论、方式教育孩子,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国学的、心理学的……都可以,只要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的,自己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就没有什么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