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无法确切地知道,尹阿鼠是否真的叫尹阿鼠,但有一点却很清楚:当他带着下人冲出门去,将正要路过的文弱书生杜如晦揪下马来,翻过来覆过去地狂揍时,远在秦王府的李世民一定心痛到极点。
尹阿鼠所倚靠的人是天赐骄女尹德妃,尹德妃所倚靠的人是真龙天子李渊,李渊所倚靠的人是天策上将李世民,李世民所倚靠的人是天之英才杜如晦。
杜如晦,李世民的左膀,与右臂房玄龄合称“房谋杜断”,初唐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三。
封建时代,一个人的宦海沉浮,跟他家族的仕途背景息息相关。杜氏家族给人的感觉是:人往低处走,水往洼处流,反其道而行之。
当年吏部侍郎高孝基想让杜如晦做滏阳县的九品县尉,他认定杜如晦有应变之才,想为杜如晦搭好第一阶官梯子。
让一个居住在陕西长安县的有志青年,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北磁县做九品微官,高孝基搭的这个梯子,又短又窄。
郁闷的杜如晦挑选了一个阴沉沉的日子,毅然离开家乡,奔赴滏阳。可是仅仅过了几个月,杜如晦便毅然辞去县尉职务,回到杜陵——既然现实所得远远低于事先期望,我杜如晦宁肯回家吃糠咽菜,也不愿受这份气!
精明的人看形势,聪明的人看趋势,英明的人看大势。杜如晦是个聪明人,他看到表面歌舞升平的隋舟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不久以后,一定会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杜如晦不是许文强,也没在上海混,可是几年之后的他,竟也淘尽了世间事,混作一片潮流,似大江一发不收。
寒冬已至,李渊父子带领二十万大军,攻占隋朝首都长安。杜如晦得知后,放下手中的锄头,走出门去投奔。已经投奔李世民的房玄龄也在同一时间走出门来观望。
如果有缘,今生必定相见。房玄龄与杜如晦分别走出门,邂逅于午后时分,相谈至深夜零点,相交于黎明时刻。
杜如晦瞧上了房玄龄的“才”,房玄龄看上了杜如晦的“能”。在房玄龄的大力举荐下,杜如晦成了秦王府的兵曹参军。
至此,该走到一起的几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记室参军房玄龄是李世民的政治秘书,行军典签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经济秘书,兵曹参军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军事秘书,长孙王妃是李世民的生活秘书。
房玄龄能在极短时间内谋划出多种策略,却不知道哪种策略最优;杜如晦能在房玄龄诸多策略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判断,并给出最终决断。这便是“房谋杜断”的真正开始。
当杜如晦与房玄龄两个文弱书生合体时,就如同氘与氚两种元素的原子核遇到一起,在适当条件下立刻产生核聚变,爆发出巨大能量,能将对手摧毁一万次。
李世民终于明白,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能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吧,只要你们能核聚变,我就绝不让你们裂开;既然你们有如此大的合成能量,我就给你们释放的舞台!讨宋金刚、伐刘武周、捉窦建德、垮王世充!
天之英才杜如晦用自己的实际业绩,非但征服了上司李世民,还征服了众多业内人士(“深为时辈所服”)。而他以前所渴望的东西,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涌来——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天策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十八学士首席执行官。千万别小看文学馆,它可不是普通的博物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能走。在当时的人看来,文学馆就是传说中的“瀛洲”(与蓬莱、方丈并称三大仙山),能进文学馆的都不是人,是“仙”,杜如晦就是文学馆的“仙人长”。
李渊是一个内在矛盾体:一方面担心李世民的功劳盖过哥哥,影响皇位的有序传递,另一方面为有这样一个神武绝伦的儿子而感到无比自豪。这种内在矛盾日积月累之后,开始悄无声息地影响他的外在行为:一方面不断打压秦王府势力,另一方面不断抬高秦王的地位。
太子李建成开始夜夜失眠,他担心李渊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主意,将皇位传给李世民。他开始胡思乱想,秦王府、天策上将府、太子府、皇宫——李建成似乎看到了李世民一步一个脚印,要将自己挤出历史舞台。要想阻止李世民进一步生长,唯一的方法就是断了他的根,堵住他的脉!杜如晦与房玄龄,就是李世民的两条根脉。
很快,杜如晦与房玄龄便如两颗足球,被李渊左右开射,一脚一个,从李世民身边踢向诗一样的远方——李渊坚信,房、杜二人能够成全李世民,李世民也一定能够成全房、杜,要是一直相互成全个不停,李建成肯定没戏。
杜如晦与房玄龄离开了,李世民如同被釜底抽了薪,立刻陷入抑郁之中。这种极端低落的情绪,在他后来写的《威凤赋》中表露无疑。
杜如晦与房玄龄也很失落,他们原本以为自己是热气球,跟着光明使者李世民一路飙升到无极。
一个人被逼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关键时刻,李世民冒着生命危险,将房杜二人召回京师,在玄武门实现成功逆转。整个过程中,杜如晦居功至伟。
等待杜如晦的,又是一轮封官浪潮:太子左庶子、兵部尚书、侍中、吏部上书、尚书右仆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杜如晦身兼数职,每一个职位,他都干得很出色。在领导抬举之下,身为宰相的杜如晦满怀感恩之情,在自己身体里注入大量鸡血之后,开始忘我工作,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最终呕心沥血。
杜如晦透支着自己的身体,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的身体,水占55%,蛋白质占20%,体脂肪占20%,无机物仅仅占5%——代表力量的无机物,占比少得可怜,而其中的铁元素仅仅占了人体重量的0.0083%——人真的不是铁打的。
可悲的是,人在健康的时候,往往将自己当钢铁用。
贞观以后,杜如晦仅仅做了四年的钢铁巨人,便轰然倒下——公元630年的冬天,杜如晦一病不起。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李世民以国家的名义,遍访名医奇药,想要维持杜如晦的生命。不过由于杜如晦身体透支太过严重,所有医药已无力回天。杜如晦奄奄一息时,李世民先是派遣太子李承乾到杜如晦家里慰问,随后亲自登门,抚摸着杜如晦已经干枯的手,痛哭流涕。
最终杜如晦形容枯槁,气尽人绝。李世民失掉了臂膀,呆在内宫,三天没有上朝。
三天以后,李世民追赠杜如晦为司空,封莱国公,谥号(文)成。
盖棺定论,简单的一个谥号,却是对一个人一生的高度总结。
需要说明的是,谥号也分等级,唐朝初期文职干部的谥号,按照等级,排名前十的依次是: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
生前数一数二的杜如晦,死后依然数一数二。
晚年的李世民总是时时忆起杜如晦。有人进献一颗香瓜,李世民啃了两口便落下泪来:好的东西应该分享,将香瓜一分为二,一半留下给我,一半给如晦吧!
既然杜如晦令李世民如此刻骨铭心,为什么不让他陪葬昭陵?很简单,杜如晦死得太早,他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不知道陕西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处的九嵕山,风景竟是如此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