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9 周四
接受了平凡,就学会了平和
*我的微信消息音一声,一声,又一声的响起。
本来不想去看,可是听着“嘀嗒,嘀嗒,嘀嗒……”一连串的声音催的挺紧,正数落孩子的我,冲到客厅,一把抓起桌上的手机。
是朋友发来的消息。“我又没忍住,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我又对孩子发脾气了。”
“我狠狠的冲孩子吼了一顿。”
“我看着他写作业时漫不经心,小错不断,提醒他时他还满不在乎,随意应付,一点也不虚心听取建议,错的地方依旧错。我的火就蹭蹭的上涨。你说这孩子咋这么不听话不省心。”
“我看着孩子那受惊吓的小眼神,看着他想哭又不敢哭,抽抽搭搭的样子,我又后悔死了。我怎么又对他发火了。他不就是个孩子嘛。我上了那么多亲子课,看了那么多心理书,连个脾气都控制不住改不了,我恨死我自己了。”
“一排哭的表情”
我看着微信,苦笑着。心说,“这不,我也正在吼娃!”
*我坐在沙发上平复一下心情。先生递过来一杯水。
每次我在家里任性发飙的时候,先生肯定有不同的意见。可是,人家几乎从不当着我爸妈,孩子的面说我一二。而是事后或者在我想找他倾诉的时候借着聊天的机会,不经意的发表发表人家的看法,提点我二三。这一点,着实要给他点个赞。
先生转发给我一篇关于陪娃写作业的微信文。如今,“陪娃写作业”成了网红的段子梗,齐聚各种笑点泪点痛点,戳中万千陪娃写作业的父母们那脆弱而又坚韧的心。
先生又转发了一句话,之所以陪娃写作业如今折腾的鸡飞狗跳,成为家庭关系矛盾的焦点,是因为,如今的父母们,都有一颗强烈的迫切的期待之心啊。
*是呀,我们太期待自己好,孩子好了。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无奈的接受和承认自己在过往的日子中或是自己的很多身份角色上就这样了,已经是平凡普通了。可是,内心深处,却又在父母这个角色中,在孩子身上暗暗投注了翻盘的期待。暗自期许自己要做个好父母,期许教养个一切都好,给自己挣名争脸的优秀孩子,以此来为“我是好的优秀的”做个最有力的证明。
可是,殊不知,在外物别人身上的投注和期许越大,对自己和他人的束缚越紧!
陪孩子写作业,陪到伤肝动气的父母们,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对孩子写不好作业的愤怒,更是对眼看自己的“投注和期待”要落空的恐惧和“落空了我要怎么办?我就没有可以证明“我是好的”的机会了”的抓狂和愤怒!
*我默默的在手机上打了几行字,发给微信那头正在懊恼自责的朋友,同时也是安慰自己。
“没控制住发了脾气就发了吧,我们本就不是情商多高多温柔平和的妈妈。书上课上的那只是方向和目标,也不可能学了看了就完全做到做好。咱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谁没个失控的时候?别苛求自己,别跟自己较劲了。承认吧,目前我就是个控制不住情绪,爱发脾气的妈。”
说来也怪,当我郑重其事的承认自己目前就这段位,就是对孩子有期待有情绪的时候,我反而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没有心里那么撕扯,那么拧巴了。
是呀,情绪温柔平和是好的,无条件的爱孩子是对的,可是,我现在做不到啊。明明做不到,还苛责自己,批判自己,又是做不到,怎么还没做到,这就是内耗嘛。
*记得以前看过:内耗的很大原因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自己做的事情,不满意自己的品味和长相,不满意自己的沟通,不满意自己的性格,不满意自己的习惯等等……
更多的时候,你都在跟自己狠狠较劲:我要变得优秀起来,正确起来,做的好起来。
可你越是内耗,你心情越容易糟糕,情绪容量越低,对自己的对别人的宽容度就越低,要求就越高。
这时候你也看不到自己/别人的实际能力和承受能力了,只知道一味的去要求。越要求,越做不到做不好,越挫败,然后再不满意,再内耗,……负性循环。
内耗,伤己,同时也伤人哦。
*金字塔的顶端毕竟是少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金字塔的底座而已。尽管我们有方向有目标也很努力,但我们得发自内心的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很普通,我们的孩子也很普通,我们也就是在努力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优秀和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或两个标准模板的。走在平凡之路上的我们,接受自己的平凡普通,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让自己过的快乐点,不那么拧巴,少一点内耗,同时也带给别人一些温暖和快乐,就已是成功和优秀哦。
*接受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平凡,就学会了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温柔平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