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辣妈Abigale
帅宝两岁七个月了,最近遇到不如他意的情况,他会冲着人大喊“啊啊啊——”,或者说“不要爸爸!”“不要下雨!”“不要开水怪兽(饭太烫时)!”
奶奶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束手无策,自己默默念叨着脾气太大了之类。
爸爸遇到此种情况,一般是以暴制暴,更大声地威慑他,或者把他抱起来举高高之类,试图让他转怒为喜,但往往事与愿违,把他搞哭。
接下来他就开始喊妈妈了,“妈妈,奶奶把我如何如何了”“爸爸喊我了”。
我这个时候只能一边在心里咬牙切齿地怪爸爸添乱,一边和风细雨地安慰小人儿,最后让他明白,是你自己先做错了,所以爸爸才喊你的。你先认错,然后告诉爸爸不应该喊你。
最后,父子俩先后认错。
我常常跟奶奶和爸爸表达这两种观点:
一是我们大人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动辄大喊或发脾气。孩子虽小,但他都会学会。
二是我们要学会疏导孩子的脾气,这么大的孩子,还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有脾气了我们威胁或讲道理都没用,因为方法不对。
最近看了德国首席情绪专家、心理学博士乌多.贝尔夫妇所著的《情绪修复全书:17个对症下药的心灵处方》,里面讲述了17种常见情绪的真相和困顿,并分别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与帮助。
这让我对关于自身和孩子的情绪管理方面,又有了更深刻和系统的认知。
01 情绪的根源
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其根源所在。
孩子生气的根源一般比较简单,他就是有需求,或对现状不满,大人只要用心,都能找到孩子情绪的原因,并从根本上应对它。
我们很多大人对孩子发火,往往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而是大人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气不顺”,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
这种种原因,表面上看可能是一句无心的玩笑,或者工作不顺,但深层原因可能在于你过于敏感和多疑,换作其他人,都觉得无伤大雅,不会生气。
这其中的根源,可能因为你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或者经历过类似场景里的伤害。
在父母经常吵架,或父母有一方脾气暴躁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不是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就是同样脾气暴躁易怒。
而这样的父母,可能也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家庭环境。
生气或易怒的原始意义是与某些东西做斗争,摆脱它从而改变它。但有时,这种情绪却在这条路上迷失了。
琢磨如何少生气,或是试图避免种种小烦恼,属于治标不治本,甚至压抑了情绪。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寻找不良情绪的源头,从根本上治愈它。
02 情绪的两面性
认识到情绪的两面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控情绪。任何情绪都有两面性,不良情绪也是。
比如生气,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消极情绪,但它也有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小孩子生气是表达自身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性情发育的一个正常阶段。反倒是不会生气的孩子,比如部分唐氏儿,情感表现呆板冷漠,既不笑,也不生气。
大人生气,经常是情绪宣泄和情感放松的一种有效途径。相比较长期压抑不良情绪,适当生气反而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有些人不会生气,比如生活在二婚组合家庭的孩子,学会了压抑情绪和看人眼色;比如长期处于强势上司压制下的下属,敢怒不敢言养成了隐忍的做派。
这些人因为习惯使然,在其它任何令人不快的情景下,都不会生气。这不是理性控制下的不生气,是他们已经失去了生气的本能。这样的不生气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情绪。
03 掌控情绪
盛和道夫曾经说过关于如何选择配偶:
其实,给你倒水,半夜给你买烧烤,这些都不是稀有的物种。真正的稀缺资源,是对方的谈吐,对方的视野,对方的情绪稳定!
最佳的配偶,是你人生战场的盟友,而不是找个人满足你的懒惰和巨婴。
作为资深已婚少女,我对此感受颇深。确实,队友的好情绪,就是一家人的好天气。
人人都想掌控情绪,拥抱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做到呢?本书给出了一些建议:
1、学会享受
快乐和幸福往往产生于享受。比如,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为完成一项工作而欢欣鼓舞,看到有人向你走来,看到你就高兴,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
2、善待自己
爱人先爱己。任何时候,相信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
3、关注“我喜欢什么?”
我喜欢什么?什么衣服,什么音乐,什么工作,什么报纸、书籍和电影,以及最重要的——什么人?
明确我喜欢什么,然后完全可以拒绝那些对你来说不愉快和陌生的东西,拒绝让你不喜的人,换成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以及让你感到满意的人。
4、捕捉转瞬即逝的幸福
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花园里一棵树开了花,队友打了一个安慰的手势,孩子们玩耍起来……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却也让快乐和幸福我被白白错过。
用心去感受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才能遇见快乐和幸福。
5、疯狂中的幸福
你上次做“异想天开”的事是在什么时候?不想再循规蹈矩,那就任性一回吧!将原本井井有条的生活打乱,变得疯狂感受如何?沉迷于一些疯狂的事情,无论是什么,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6、在当下
很多人会把幸福和快乐放在遥远的未来。“等我退休了……”“等孩子长大了……”“等我升职加薪了……”
其实,幸福和快乐就存在于此时此地,存在于当下。它们无法推迟,也不会停留。所以,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吧!
7、感恩与感谢
我们这里提到的感恩与“黏性”感恩(比如,对于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你必须永远心怀感恩……)或挟恩图报(我有恩于你,作为回报……)无关。
我们所说的这种感恩真正发自内心,充满内心。当我们对生活中所拥有的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一切心存感恩,我们就获得了拥抱幸福和快乐的钥匙。
学着我感恩和感谢之心看待周围的一切,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很多人说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却唯独不能控制自己的坏情绪。是不是很值得反思呢?
尹建莉老师说:
教育孩子,无非是好好和他说话,不着急不发火,做到这一点,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
与君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