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道经·第三十章》
什么是虚张声势?就是本来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通过我的包装,把它变得人尽皆知,万众瞩目,形成一种风雨欲来的夸张场面。
《三国演义》里,“空城计”和“草船借箭”均可以称得上虚张声势的经典。
街亭失守,西城危在旦夕,诸葛亮不得不虚张声势,独坐城楼,轻抚琴弦,静待司马懿二十万大军。可以说,司马懿一旦识破空城计谋,西蜀江山将会危在旦夕。还好,司马懿并未识破孔明计谋,并未长驱直入,西蜀军队得以安然撤退。
同样,吴蜀联合抗曹,但蜀国几乎是空口对白牙,要兵没兵,要将无将,要物资没物资。怎么办?借——诸葛孔明依然是在孙权面前夸夸其谈,导致孙权、周瑜对他是嗤之以鼻。不过,孔明就是孔明,半夜三更,天黑雾浓,深入江中,军鼓齐鸣,搞得曹军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办?只能万箭齐发,“吓退”吴蜀联军。诸葛亮虽然是虚张声势,却也是满载而归。
无论空城计,还是草船借箭,均起到了夸大其词的作用,取得了一个超乎想象却又是意料之中的效果。
其实,虚张声势的最终结果,无非就是想得到一个常人意想不到、但却是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而已。
记得小时候,深处农村,经常要走夜路,夜黑风高,心里胆怯,怎么办?一边走路,一边大声唱歌,歌声响彻整个云霄。为什么这样做?无非也是自己给自己壮胆、虚张声势、驱散心里的恐惧而已。声音大了,自然会认为一切“妖魔鬼怪“”都会被吓跑了,所以内心自然就不害怕了。
后来,工作了,上班了,脾气大了,开始学会了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一样的道理,无非也是一种虚张声势罢了。虚张声势的目的,无非就是希望别人能听从自己的意见,能把自己的意志转加到别人头上而已。其实,现在想想,别人能不能听得进去自己的意见,其实并不在于自己的声音高低上。
虚张声势不是自欺欺人。虚张声势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夸张的目的无非就是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而已;而自欺欺人,是明明知道结果是假的,也明明知道自己是得不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的,那只不过是一种掩人耳目而已,也只不过是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已——更甚至于会是再给别人挖一个坑而已 。
虚张声势是为了更加增加自己的信心;自欺欺人是为了尽量延长自己的欺骗时间;
虚张声势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或好或坏;自欺欺人的结果具有确定性——除了坏不会再有别的结果。
……
我由此又想到,很多企业在做一些促销活动,譬如买赠、降价、折扣、试吃、试饮、免费试用,等等,是不是也都属于虚张声势呢?其目的无非就是让大家多消费自家的产品,从而让自家的产品产生出更好的效益而已;但如果像某些平台,适逢节假日,产品前面提价,后面降价,那是不是就属于自欺欺人了呢?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没有不知。
实际上,有时候虚张声势也会是一种幽默。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就曾写过一首名为“《虚张声势》”的小诗:
“当我出门时
我没小心地看一眼头上的星空,
有的星星很可能飞落,
会不会正好把我砸中?
我不得不冒这个险——我冒了险。”
虚张声势到底是什么?我也糊涂了!
是不是,我现在也属于一种虚张声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