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爱克曼,爱克曼30多岁后就一直担任歌德的秘书,直接参与了歌德晚年的全部创作,一直到歌德逝世。
书的内容梗概清楚地写明:这是仰慕师长的门人谦虚诚挚地记录的言行录。他以优美清雅的文字描述了歌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动静神态以及应事接物和随意发挥的谈话。
“对于七年战争,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法国革命,整个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覆灭以及后来的一些事件,我都是一个活着的见证人。”这些大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歌德生活的时期。因此听听这位博学多才、艺术上登峰造极的古稀老人的一些经验与看法,花费这个时间想必是值得的。
“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情讲的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情讲的很清楚。”
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受过这样的批评——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你还能干什么。有些道理是相通的,这么点事都说不清楚,你会不会说话呀。在行政机关单位,有些岗位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办理相关业务的,假如有人找你办事,你解释了半天别人还是一头雾水,越说越糊涂。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你没说到点上。
“你得当心,不要写大部头作品。”
“许多既有才智而又认真努力的作家正是在贪图写大部头作品上吃亏受苦,我在这一点上也吃过苦头,认识到它对我的害处。”
“如果你脑子里总想着写一些大部头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失去生活本身的乐趣。为把各部分安排成为融贯完美的巨大整体,就得耗费巨大精力;为了作品的语言表达流利确切,又要耗费精力而且还要有安静的生活环境;假如你在整体上安排不妥当,你的精力就白费了。不仅如此,假如你在处理庞大的题材时没有完全掌握住细节,整体也就会有瑕疵,会遭到非议。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各种新鲜的情感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些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吴承恩写《西游记》历时8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讲的是曹雪芹。三国演义耗费了罗贯中14年。《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至少也用了十几年时间。四大名著算是成功的,可你知道有多少人痛苦地写着大部头作品最后石沉大海的吗!
“如果你脑子里总想着干大事,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失去生活本身的乐趣。反之,如果你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各种新鲜的情感来处理眼前事物,你就总可以干成一些事情,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你要当心,不要想着做什么伟大的事。”
“我们老一辈走错路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我们前面没有已铺平的路可走。但是对入世较晚的青年人要求就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总是摸索和做错路,应该听老年人的忠告,马上踏上征途,向前迈进。向着那个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这段话的后半段是我认为比较精彩的,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他作为步骤而起作用。记得曾经有人告诉我,把工作拆分成几块,一块一块地掌握到了,工作自然就会做了。外业测量、三张图、面积统计表、界址点坐标、文字报告都知道怎么做了,这个项目你就会做了。
“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就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作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
艺术的真正难关就是对个别事物的掌握。你必须大力挣扎,使自己从(抽象的)观念中解脱出来。
“因为我们对自己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用于实践中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我表示赞同。我过去听过赫雍的古今历史课,到现在对此已一无所知了。但是如果为写剧本而去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我学过的东西就记得很牢固了。
学以致用。学了要用,边用边学。只学不用是为了考证,只用不学是应付工作。我有个英语专业的同学,到国外溜达了一圈,工作中也经常接触到外国人,所以她用英语交流完全不在话下,但是大多数人学了十年英语,说不上几句连贯的话。
“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习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我说:“我通常接触社会,总是带着我个人的爱好和憎恨以及一种爱和被爱的需要。我要找到性格和我融洽的人,可以和他结交,其余的人和我无关。”
歌德回答说:“你这种自然倾向是反社会的。文化教养如果不能用来克服我们的自然倾向还有何用?要求旁人都合我们的脾气,那是很愚蠢的。我从来不干这种蠢事。我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人,我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的一些特点,此外我并不要求和他有同感。这样我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也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认识各种不同的性格,学会为人处世。因为一个人总要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打交道,才能和他们相处,从而使自己性格不同的方面得到完善,很快就感到自己在每个方面都感到成熟,你也该这样办。
不要要求别人和你有同感,而是要认真听听别人对事物的看法。
这本书我只阅读了一部分,至于诗的形式影响内容、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绘画等并不是我所要深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