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大多数普通人是越活越油腻的。
从出生开始,就肩负光宗耀祖的重任,父母把自己完不成的期望,都压到你身上。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要为学习成绩、父母面子,自己前程,进行各种比试。
毕业之后找工作的艰辛,工作之后,生活必需的吃穿用度要花,房贷要还,车子要开,一胎二胎要养,年迈的父母要照顾,自己的养老和医疗要准备……
这些生活的压力,让人往往为了五斗米折腰。
即使名校毕业,衣食无忧,甚至位高权重,但国人膜拜的面子大神,以及虚荣菩萨,往往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令人焦虑不安,心浮气躁。
我们的幸福感和失落感,很多时候不是来自真正的内心需求,而是来自与周围人的各种攀比。
这么油腻腻地活着,怎么能不秃顶,不失眠,不颓丧?
怎么办呢?
不如我们去看一部电影,暂且把脑袋里面的油脂冲一冲,透透气吧。
这部电影是:《无问东西》。
它所展示和表达的,就是我们不油腻的时候的样子。
知识与金钱
对很多人来说,知识,必须要有用。
所谓有用,就是最好马上见效果,马上能赚钱。
学不学某些知识,要以能否赚到可以见得到的钱为标准,否则,学来有什么用?
《无问东西》里的吴岭澜,曾经也是这么想的。
他国文英语第一,物理化学垫底,但仍然要学理科,因为觉得文科不够“实用”,虽然他不是为了赚快钱。
校长梅贻琦找他谈话,让他追求真实,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讲述的是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给他思想很大的冲击。
最终他还是遵从自我,潜心学习自己心爱的文科,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而在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南开大学)成立的八年中,有着众多象吴岭澜这样的教授和学生。
他们在日军的轰炸中,在简陋的教室里,在黄土的防空洞内,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知识的用处,除了赚钱,还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文化的传承,比如内心的喜乐,比如人以群分的认同……
况且,即使只是为了赚钱,在世事万变的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能预见今后赚钱的是哪种知识和才能?
曾经我们所轻视的,以为不能赚钱的知识,比如文科、美术、体育及至电竞网游,唱歌跳舞演戏,现在不都是赚钱的风口吗?
我们所积累的,只是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有多少人能准确的预见未来呢?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
只有你真正喜欢的,你才会决心去修炼和坚守,才更有可能做出成果。
理想与情怀
《无问西东》里的顶配高富帅,自然是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
出身名门,玉树临风,多才多艺。
这样的人,最有资格成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远离政治,偏安于名门望族的桃花源中,不用追逐名利,只要享受生活。
然而,正如飞虎队教官所说:这个时代 ,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他选择了投笔从戎,加入了飞虎队,在日常训练中,经常空投粮食给孤儿,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为保护战友,选择了自杀式袭击,壮烈牺牲。
沈光耀的母亲,起初不远千里,从南方赶到昆明,阻拦儿子从军。
她对他说: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快乐,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到为人父母的乐趣。
这就是贵族式的父母。
生儿育女,不是低等动物式的无脑繁殖,更不是为了让儿女成为自己攀比和控制的工具。
而是让一个新的生命,领略世界的美好和快乐。
在沈光耀牺牲之后,面对前来通报噩耗的儿子的战友,她强忍悲痛,礼数周全。
而她头上高悬的“三代五将”的牌匾,更是说明了一切。
这个古老的家族,为了国家,已经奉献了太多。
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无需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维持一个十几亿人口,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四十年前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国家的稳定,实非易事。
那是无数有着沈光耀式情怀的国家护卫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在默默地付出。
而我们的理想,在无需为基本的生存挣扎之后,是不是可以多一点人文气息,多一点社会责任感?
除了津津乐道自己如何低头捡六便士之余,偶而我们也可以抬头看看月亮。
爱情与付出
《无问西东》里,讲述了两个爱情故事。
一个是章子怡和黄晓明的老师许伯常,师母刘淑芬。
两人相爱时,刘淑芬供许伯常读了大学,许伯常承诺了她一辈子。
可是许伯常大学毕业后悔婚,刘淑芬不甘心,以死相逼,迫使他成了婚。
从此这个家庭坠入了残酷的冷暴力和无休止的吵闹打骂之中。
最终刘淑芬绝望跳井。
另外一个爱情故事,是王敏佳和陈鹏、李想。
他们三人都是孤儿,以及同学。
本来王敏佳和李想走得更近,两人看不惯自师母天天打骂老师,联合写了匿名信警告她。
但当王敏佳被找上门来的刘淑芬打耳光,被关禁闭,甚至被批斗殴打时,李想为了自己的支边名额不受影响,选择了退缩。
这时,陈鹏挺身而出。
面对名誉被毁,容颜被毁,痛苦不堪的王敏佳,陈鹏紧紧地抱着她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直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在下面给你托着。
最终,王敏佳被他的真心感动,重新鼓起了生活和爱的勇气。
刘淑芬和李想,无疑是影片中两个油腻的悲剧性人物。
刘淑芬把婚姻和感情,当成不能失败的投资,付出必须得到回报。
不接受感情的变质,也不懂得及时止损,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和心态都极度扭曲。
而李想之所以忍心把王敏佳置于死地。不过是内心觉得对方的深情和清白,比不上自己的上进心和事业。
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少见。
爱情和婚姻,对他们而言,都是棋子,都是生意。
幸好还有陈鹏在。
看到他,我们就会想起当年一往情深,义无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己。
我们曾经全心全意爱一个人,只是因为爱这个人本身。
没有算计,没有陷阱,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那么掏心掏肺,像个傻子一样。
那么真诚干净,像个婴儿一样。
善良和底线
现代的商业社会,作为企业高管的张果果,面对着两个难题。
一是卷入了上层领导的派系之争。
顶头上司利用他,让他代为阐述极有可能被大客户否决的方案,导致合作失败被辞职,成了替罪羊。
另一方利诱他爆顶头上司的黑料,劝说他这样做既出了一口气,又为自己争得利益。
二是原本公司要赞助的四胞胎困难家庭,因为与奶粉公司的合作没有成功,被公司放弃。
张果果于心不忍,自己承担了了下来,为他们付医药费,生活费,找房子。
有人警告他,这样会让四胞胎家庭赖上,成为他资助的无底洞。
而确实,不久之后,四胞胎的父母总是频频来公司找他,坐等他出现……
如果你是张果果,你怎么选择?
张果果在犹豫、徘徊、甚至逃避之后,按照自己真实的内心,直面难题。
他对引诱他爆黑料的人说:我不参与,我和你们不一样。
对方默然消失。
他不再回避四胞胎的父母,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交了三年的房租,并且帮你们找了工作,以后你们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对方腼腆地说:“你为我们做了太多,我们要见你,只是想送你一份礼物。”
那份礼物,是用四胞胎的胎毛做成的毛笔。
张果果惊讶之余,轻松的笑了。
他的底线避免了人生的陷阱,他的善良得到了正面的回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更没底线的人所打击算计,我们的善良,也往往被利用和欺骗。
所以,看到摔倒的路人,我们不敢去扶,看到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到利益,我们会心理不平衡,甚至心中在犹豫着是否要和他们一样。
正如张果果所说: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但是,一辈子那么长,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都会影响到我们今后的人生。
所以,还是相信真实、诚信、善良的力量吧。
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让我们的善良有着底线,让我们的底线以善良为基础。
《无问东西》的立意是宏大的。
它意图通过剧中人潜在的交集,用不同时代的故事,讲述人生在选择道路时,应该坚守的标准。
在138分钟的时间内,讲述这么多的内容,影响了它的剪辑和叙事完整度,有时让观众感觉情节变换得有点突兀。
但它为什么会打动观众,就在于影片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在于它对人性美的一面的肯定,它传递的人生真实意义和高贵情怀,直指人心。
正如我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我们同时想做很多很多,既想扬名立万,又想爱情丰收,还想学习深造……
因为年龄和阅历、能力的限制,我们并不能做得十全十美,甚至有点顾此失彼。
但努力的过程中,焕发出来的那种朝气,那种热诚,那种激情,就已经足够让他人感受到我们的力量。
这种力量,称之为少年气。
所以,《无问西东》的英文名称是《Forever Young》(永远青春)。
所以,让我们去欣赏这部真正有着青春芳华的电影,去更高远的世界去看一看吧。
让我们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脱离油腻不得已的现实,感受人生所追求的真实,或许,它能让我们离纯净更近一点: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