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看板方法:不是你想象
先从价值流说起
看板方法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就是价值流可视化。
所谓价值流就是完成一项任务所经过的流程。例如软件开发的价值流可以概括为:分析、开发、测试、发布等。
每个流程基本都会设置WIP(Work In Process:在制品数量),也就是并行工作的任务数。
讲个小故事:体检排队系统
讲个小故事,医院体检大家都经历过,之前体检有的检查项排队人数很多,有的则很少,整体感觉比较耗时,单位时间内完成体检的人数(吞吐量)并不多。
后来,医院搞了一个体检系统,从拿到体检单开始,系统会根据每个项目待体检的人数,自动分配下一个体检项目。
当完成了一项体检之后,医生会告诉你下一个体检项是什么,节省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医院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每个体检项的排队人数(WIP:在制品数量),减少了等待时间,从而提升了医院体检的吞吐量。
再来个小故事:挤地铁
我们知道每趟地铁在某一站停留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假设是30秒。对一个地铁门口来说,这30秒能上多少人,代表了它的吞吐量。
这个门口排队的人的数量代表了它的在制品数量,通过增加在制品数量(排队的人数)可以提升吞吐量,但是当排队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吞吐量反而下降。
这么多人都想挤进去,争先恐后,还有人插队(紧急需求来了),30秒时间到了,还有人挤在门口,有时候地铁门会开关数次。这种情况下,没有增加吞吐量,反而延长了地铁等待的时间(增加了交付周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在制品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吞吐量会下降。
科特尔法则(Little’s Law)
看板方法的理论基础:
Throughout = WIP / Lead time
Throughout(吞吐量):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医院每天可以处理体检的人数)
WIP(在制品数量):未完成体检的人数。
Lead time(前置时间):体检平均耗时= Wait time(等待时间) + Cycle time(周期时间)
Wait time(等待时间):排队等待的时间。
Cycle time(周期时间):生产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一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不包括等待时间),例如:从医生开始体检到完成所花费的时间。
参考:
减少浪费、提升研发效率,如果你对精益研发感兴趣,请关注《精益研发》专题,共同交流,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