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的,就跟人斗了个不知所谓的嘴,我是得有多闲?
吃早饭时,刷到《吉林大爷救助重庆游客反遭诬陷?渝北警方:不存在诬陷》一文的警方通报,就随口对某人说,看嘛,你天天刷的短视频又遭打脸了。
我这么说是有失公允的。某人一天到晚刷视频不假,翻帖子翻得怨这怨那不假,不过就吉林大爷和重庆游客的纠纷,我倒是没见她义愤填膺过——但我还是脱口就说了。
现在想想,我当时说出那话,看似无意,其实有意,就像某人说的,话里夹杂怒气。是的,话里不但有怒气,还含了不少怨气。
当然,既然是斗嘴,就不会只有一张怒气加怨气的嘴。另一张嘴当时没回话,刷了会手机,出来说,网友说文旅还有新视频,为啥不拿出来大家看?某人嘴里的网友,可以等同她本人。也就是说,她仍然怀疑通报的内容。也可以说,我提到了她刷短视频的事,她要力证短视频的真实性,从而间接证明自己坚信的东西的合理性——别人亲眼所见。这是某人的凭仗:亲眼所见的,就是真的。但这个“别人”,这个“亲眼所见”是否真实可信,她就不管,不在乎了。她坚守的是:自己和跟自己持同一立场的人才是对的。
婚姻中,两人斗嘴,司空见惯——谁家没个锅儿碰破碗儿的事。但为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吵架,且是常新常吵,可就不那么寻常了。辩证法告诉我们,火山爆发,大坝溃堤,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有个过程,有个量变的积累。有人刷到韩剧中的帅哥,转头瞧一瞧自家男人一张稀松平常的脸,随口揶揄几句,不算量变。这我们知道。但入了微信群,上了微博、抖音、小红书这些APP,人就一天天不是那个人了。这就奇了怪了。
有人在上面学会了技艺,比如烹饪、育儿等知识,快乐地用之于实践。有人学会了吐槽,迷偶像,卷娃,嫌弃或者怎么收拾另一半。这是选择的问题,不关认知的事。有了选择,才有认知。
负面的认知极容易使人沉迷,然后相互传染——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抽象的词语会一次一次落地生根,姹紫嫣红得你头顶冒烟口吐白沫。这些是量变。量变的累积就是无言以对,沉默不语,相看两生怨。一旦走到分床而居的事实,裂痕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提出分床而居的借口俯首可拾。扯呼、床上频繁翻身,遭嫌弃的口气或者体味;早起要送孩子上学,搓麻将或者打球后要隔离球友烫串吃烧烤——千言万语一句话:怕影响您睡觉。各安一居,互不打扰。对大家都好。
这些糟心的事都要APP背锅吗?要我说,即使它们要背,也就背一点点锅边吧。
最近,得到出了本书,叫《预测之书》,收集了49个江湖大咖的预测——未来的技术、AI对人类世界的影响。或许,未来的技术和人工智能会发展到相当高级的程度,会深刻影响、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人变成了人和AI的混合体。但那只是或许,可能。即使到了那一天,预测成了现实,我相信人仍然会主宰机器而非相反。也就是说,人仍然要对自己的认知兜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就说“都怪XXX”,是小孩子过家家时说的话。
当然,当爱已成往事时我们会庆幸——好在还有一个娃。虽然我们把维持婚姻和家庭的重任系之于娃的身上,心头的确悲凉。但让心悲凉,总比让心悲伤和破碎好吧?
但最好还是不要斗些无谓的嘴,吵些莫名其妙的架——斗嘴伤肝,吵嘴伤情。别人鸡零狗碎的事,关你何事?千山万水外的人,跟我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