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豆瓣书店与豆瓣网有些相似的名字吧,对豆瓣书店有着那么一丝丝特殊的情感。它如茶般,历久弥香。
书店是一对爱书的夫妻于2005年创办,它位于北京大学旁,成府路262号,书店实际面积大概十多平,“在架图书大概有2万册,每日有更新调整”。它在中科科仪大楼红砖房一楼,门面非常不显眼。一次扫街时,它无意间撞入眼帘,顿觉柳暗花明。
“light in August bookstore”,是它的英文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心房。斑驳陈旧的门匾记述着它已历经12年风雨。透过玻璃门即可一览书店全景,置身书店,惊喜连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店入口右边是豆瓣书店的海报,海报下面几株绿植,左边是电脑收银台,与之对应的书架上挂着书店的专属书袋、明信片、图书等,门口中间摆放着一排排书,一旁书架分割出几个空间,书友往来其间,摩肩接踵。
书店舒缓轻快的音乐耳边徘徊,温馨舒适,我通常会就着一个个书架一本本书扫过去,艺术、电影、云南民族民俗、外国文学、哲学、世界史等,遇到合眼的就翻看……小小的书店里,翻书声、音乐声、店员轻语交谈声交织着,友好亲切。听着店员与店老板交谈哪些书已卖,书友进门与店员的问候,书友对图书价钱的询问等,生活气息满满,书友置身书中,自有一番天地。
听北大朋友说,豆瓣书店也曾在很多高校附近设有分店,但因亏损,现在仅存北大店和武大店。如今在书架上不时还能看到挂着豆瓣武大店logo的书袋。随着互联网阅读普及,书友多了个通道,网上购书、看书,甚至在线上书店体验,但它们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书店。毕竟人与人(不管是店员或是其他书友)的接触与互动,仍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基本渴求,人在挑书、翻书之间温度是网络书店无法取代的。
豆瓣书店,这个小而美的夫妻店,专售旧书,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每月黑板上有新书推荐。我第一次进店购买的是《万历十五年》,半价购买,很是欣喜。后来陆续与朋友到书店几次,一呆就是小半天,体验淘书的乐趣,体验阅读快感。阅读给无聊的日常生活带来充实、带来灵感;阅读开阔眼界;阅读让受伤独处的心灵翻篇。小小书店,赋予人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
走进书店的人,通常有一些相似特质,如偏好人文阅读等,豆瓣书店也成了文青聚集的地方。它地处高校云集之处,书友有附近学生、教师、上班族等;不时还有外地观光客逗留,在豆瓣书店的门匾留影。这个小小的风景区,汇聚了各地懂书人,无形中记录着书友们的酸甜苦辣咸。
最近看到朋友圈转文“豆瓣书店将关门”的消息,不禁不舍,细问朋友也不清楚。在一个八级大风天,直奔书店,远远地看到有人出入,书店还在,不禁充满感激。店内五六位书友在排队购书,其他几个书架空间有小朋友、老人及年轻人在翻阅书籍。书架小黑板上推荐着《中国现代小说史》、《沙郡年记》。靠近仓库边的“书中书”及墙上的挂书,无不彰显着店老板对书的热爱及书店的精心布置。窗边一角放置艺术类图书、盆景、干花与游动的小鱼,在日光下交相辉映,初夏的小店风景生机勃发。
在书店里倾听书声、交谈声,声声入耳。书店因为有这些人,有懂书爱书的店老板及往来期间的人,一家书店的书魂就此凝聚,因为有人,书店有氛围,有情怀,因为人赋予了一本本书以生命,创造了书店的风格与历史。逛书店,其实开启了翻阅书籍的钥匙,阅读某种程度上,帮我们连接到彼此。进去书店,就进入故事中,开始谱写属于你我的精彩故事。(作者:梦游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