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歌《鸿雁》原名《鸿嘎鲁》,蒙语“鸿嘠鲁”意为“白天鹅”。这首民歌创作于清乾隆年间,作者为梅力更召(今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1677年)三世葛根(住持),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活佛。
1717年秋,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出生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的一个牧民家庭,原名莫日根巴特尔,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为其法名。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的妹妹远嫁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亲人们分散各地,经年不能相见。有一年,妹妹带着夫婿及孩子回黄河北岸的巴彦淖尔娘家探亲,途经包头境内的梅力更召,顺道看望哥哥。罗布生丹毕佳拉森的好友西公旗王爷得知此消息后,盛情邀请兄妹二人到王府小聚。
多年不见,罗布生丹毕佳拉森自然希望妹妹能多留几天,但一想到父母也在忍受着想念儿女的煎熬,又希望妹妹早日启程归乡。宴会上,浓浓手兄之情、拳拳思乡之意以及对好友西公旗王爷的感激,在罗布生丹佳毕拉森心中激荡,百感交集之下,他即兴弹唱了这首《鸿嘎鲁》,以表达对手足的关爱,对好友的感谢,以及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
内蒙古民歌《鸿嘎鲁》曲调高亢婉转,旋律辽远舒缓,意境深沉悠远,三百年间在民间广为流传,约上世纪五十年代,此歌曲的汉语版更名为《鸿雁》。这首广为传唱的蒙古民歌,既是一首亲友欢聚之时的祝酒之歌,也一首游子远客他乡之时的思乡之曲,听来感人至深,触人心弦,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