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好,想把它当为开头:“在我二十一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一切都成了额外的津贴。”
这句话好就好在它蕴含了两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心态:归零心态和乐观心态。
试问有多少人取得一点点的成就,就自以为了不起天下无敌,就故步自封了?须知天空不是极限,它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就是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事业,任何自以为是的心态都不可取,不然,飞的越高,跌得越痛。
归零,是一种决定你能飞多高的伟大心态。
乐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心态,相信大家都听过吸引力法则——你的注意力在哪,你的生命就在哪。
众所周知,事物都有两面性:好的和坏的。
我们确实不能忽略坏的一面,但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注入到好的一面上。寻求永远不犯错误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啊,山就是要有高有低,河流才能流淌,景观才会别致多样,我们理应欣赏,别总试图以高补低,千篇一律。
我高中学政治,就记住了一点:供与需。
看看,我们人是不是都对外界有所求,这便是需。
外界是否也提供了一些东西——阳光,昆虫,草,大树和微风……——给我们,这便是供。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过一段与此有关的话:“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要也得不到。大自然是我们所能够共享的,也是最珍贵的宝藏。至于其他东西(名利权……),嘿嘿,算了吧~“事了拂一去,深藏功与名。”
苏子无疑是个通透的人,有颗豁达的心,灵魂也因此而高贵。
那我想说的就是:虚名这类的东西就算了吧,向外求不如向内求。
与其求诸于人,不如求诸于己。
与其追求外表的浮华,不如追求内在的平静。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想要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这供与需之间的失衡,就招致痛苦。
我初中老师和我讲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忆尤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三四月种下的种子,七八月就会结果。把努力交给自己,把评定留给世人,专心做自己。”
这不就是一种很好的向内求的心态么?惟愿我们都可如此,加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