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学霸闺蜜A,在500强企业任职管理层,老公是大学教授,按道理来说,这样的高知家庭组合,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是有天然优势的。
但她最近找我喝茶,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了。
她说:“以前我特别自豪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婆婆,和她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可是自从我儿子出生,我们就产生了很多分歧。”
儿子2岁多的时候,A想培养他学会自理,便于上幼儿园,结果婆婆就是爱替孩子做贴身保姆。老人的意见是:孩子还太小,上了幼儿园自然就会很多事情,用不着刻意培养。
儿子3岁多的时候,A想给孩子报几个早教兴趣班,丰富一下业余生活,避免寒暑假沉迷电子产品。婆婆又提出意见:早教班都是骗父母钱的,孩子的童年就该多点自由,偶尔玩玩电子产品没什么大碍。
儿子现在6岁了,有时候不尊重人、不讲礼貌的坏习惯屡教不改时,A和老公只要一对儿子训斥,婆婆就立刻跳出来指责他俩:就知道骂孩子,难道你们作为家长就全是对的吗?孩子有问题,你们得先反思。
当A把自己作为家长的焦虑与想法和婆婆沟通时,婆婆就爱拿这句话反驳:“养育孩子我还会比你经验少吗?我儿子那么优秀,难道不是我们教出来的?”
以至于现在,儿子凡事都找奶奶做“靠山”,夫妻俩在教育儿子时毫无地位。
“喂养方面我尽可能顺从老人家的意见,但是教育方面可不行,毕竟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放手就怕毁了孩子。“A在家庭和谐的维护和孩子教育的焦虑中纠结不已。
我问:“你觉得老人家的教育问题真有那么大?听起来也不至于太差强人意的理念啊。“
A说:“毕竟是隔代教育,时代变化太大了,她那些教育方法过去可能没问题,但放在现在肯定有些问题的,而且关键是:她总爱跟我们唱反调,好像必须把孙子的教育权握在手里才甘心。这样下去,孩子只听她的那还得了?“
我问:“那你究竟是想把教育权抢回来?还是想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健康成长呢?”
A说:“这不是一样的意思么?”
我:“不一样,你现在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抢夺你的教育主导权,而非思考如何统一家庭教育力量把孩子教好。”
A沉默了很久:“你点醒了我,婆婆的越位教育激起了我的反抗心理,我和婆婆之间产生了对抗,把我们的距离越拉越远,以至于我们没法合力教育好孩子,而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展开了拉锯战。”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无法聚力在一起,甚至形成对立,必然对孩子的教育事倍功半,造成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最终选择谁的也不听或者只听自己喜欢的。
我见过一家人,在孩子教育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信只有自己的才对,从一开始说服彼此服从自己意见,到后来天天在孩子面前为了教育掐架。
爸爸是温柔随性的,妈妈是霸气严厉的,爷爷是宠溺玩乐的,奶奶是负面啰嗦的。
比如孩子不到三岁上幼儿园,整整哭了一个月这事,爸爸的意见是:实在不想上,那就应该让孩子在家呆几天,好好做思想工作。
妈妈觉得:一哭就回家,以后遇事都躲避,坚决不能放纵,坚持下去就好了。
爷爷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在哪都是玩,不想上学就在家玩多一年好了。
奶奶则说:本来不爱哭的孩子,这一上学就娇气了,肯定是幼儿园不好,得换幼儿园。
然后大家吵得越来越烈,最后上升成这样:
每个人都有一万个理由指责对方的不是。婆婆因为媳妇说自己总是负能量,一气之下收拾行李回老家去了。而夫妻之间也因为这些争执冷战了三个月。
而最可怜的是孩子,每天在吵架、冷战的氛围中战战兢兢。变得更加爱哭,甚至内向,不愿意外出游玩,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扔东西、打人,特别没有安全感。
至于上幼儿园,哭闹地厉害不去,家人吵架地厉害也不去。一学期下来去了不到2个月。
因为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在孩子面前不断地产生争执,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失去正确的认知,并且产生诸如:胆怯、不自信、自控力差、逃避等问题,甚至可能会学会撒谎、不尊重长者等等。
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在每个家庭中都是正常地存在着。因为毕竟每个人的认知、受教育环境都不同,求同存异才是合理的。
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过时的教育理念与现实教育的冲突,而在于家庭成员中的矛盾对立。
如果一味地要求自己的理念成为主导,除非你能让所有家庭成员都认可并统一战线,否则只管体现自己理念,只会得不偿失,给孩子带来更大伤害。
我认识有位妈妈C,曾经非常苦恼地跟我吐槽过:婆婆带孩子真的槽点满满。
“她竟然教孙女在大马路上吐口水玩。这也太没素质了吧。但是婆婆不觉得有任何问题啊,关键是女儿觉得好玩,特别喜欢跟着婆婆做各种恶作剧,现在连我的话都不听了。“
我当时给她支招:“在孩子的是非观念培养过程中,关键的是先要树立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想办法让孩子崇拜你,她自然会喜欢听你的话了。”
后来C花着心思陪孩子玩好玩的,有意义的游戏,果然孩子很快就不会去恶作剧了。
C深知婆婆单亲带大了她老公一个儿子,走过大半辈子不容易,虽然现在有点“老顽童”,而且对孩子完全不用科学教育方法,但这矛盾的现实不是阻碍家庭和谐和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而是可以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前不久,她跟我聊起近况。说现在孩子跟她相处的时间多了,也听话懂事了很多。最值得炫耀的一个收获是:她找到了和不同理念的婆婆统一战线的育儿办法。
她分享:以前女儿喜欢看电视,我要是不给,她就会趁我不在家喊奶奶给她看。禁止地越严,女儿叫奶奶给她看电视的时间越多,我完全没辙。
单方面禁止根本没效,但是说服婆婆不给孩子看电视也是行不通的。
后来我转念一想:难道就不能折中试试?
于是,婆婆给女儿开电视的时候,我没有立刻去制止,而是先跟女儿约定:如果你可以答应我,看2集电视之后跟我一起出去散步,那以后我们就可以经常这样约定。
女儿为了珍惜这样的机会,她也很乐意地遵守了约定。
最关键的是,婆婆还特别认同自己这样的做法,觉得既能够满足孙女看电视的欲望,又能够很好的控制时间长度。毕竟她也不希望孩子经常对着电视把眼睛看坏,只是宠溺惯了孙女,没办法拒绝她的要求。
这一招之后用在了很多地方都合适,而且因为没有跟婆婆有明显的教育冲突,婆婆觉得自己是个有办法的妈妈,开始会问C找办法来管教孩子了。
也就是说,C用了“曲线救国”的方法,在不否认老人给孩子应允的条件下,添加一些要求或者规则,使得最终结果向好发展,这不失为一个三赢的好办法。
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是不合时宜,或者有错的。不管是哪一种教育理念,初衷肯定都是希望孩子积极向上地成长。
你只有先接纳,求同存异,再进行合理补充,这样既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否定了她,也不会把孩子的教育问题转移到家庭关系矛盾上,最终还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支持。
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放在婆媳(家庭关系)矛盾中去对待,那就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不管家庭成员有几个,教育理念有多少种,或者家庭中有任何一方教育理念再强大,再科学,与其互相排斥,互不接纳,不如相辅相成,协同合力,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正面的教育作用。